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25-1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面向“十五五”时期,补齐发展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大湾区建设成就显著

  经济实力稳步跃升。大湾区经济总量持续领跑,2024年约14.8万亿元。2025年前三个季度经济总体保持韧性,深圳、广州GDP预计分别可达2.8万亿元和2.3万亿元左右;佛山、东莞继续保持“万亿城市”规模。港澳经济回暖态势明显,多家机构预测香港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为3%—3.5%,IPO市场阶段性位居全球前列;澳门前三个季度入境旅客保持两位数增长,多元化经济布局加快推进。

  科技创新协同向纵深推进。大湾区创新产出持续领跑全国,202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4万件,占全国的15.7%,同比增长17.5%。“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2025年有望跃升至全球第一。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024年大湾区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达4857亿元,占全国总量近1/5,同比增长12.3%。科创平台布局不断优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引进多所世界百强高校的科研项目,吸引500余名港澳及国际科研人才全职入驻,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联通”网络持续加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推动珠江口由“湾”成“圈”,广深港高铁实现“公交化”运作,单日跨境客流峰值突破13.6万人次。“软联通”机制不断创新,“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全面实施,横琴口岸年出入境流量持续突破;“三地一锁”通关模式覆盖内地74个、香港13个、澳门4个清关点,有效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要素流动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湾区社保服务通”“港澳药械通”实现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跨境通办,262项“湾区标准”落地实施,5500余名港澳专业人士在粤执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加速畅通。

  制度创新持续突破。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发挥“试验田”作用,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核心任务,探索形成立法协同、标准互认、资质互认、通道共建、机制协同等多元实现路径。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436家,累计注册港企近万家,落地“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等特色政策。横琴依托“分线管理”机制,合作区澳资企业超过6000户,促进琴澳一体化深度发展。南沙建成15家港澳青创基地,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超21亿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聚焦深港科创协同,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合作平台。

  久久为功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尽管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度开放等领域成效显著,但对标国际一流湾区,仍面临三重制约。

  一是科技创新虽大却未强。基础研究投入仍显不足、源头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需完善,香港科研优势与广东产业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区域协同创新优势。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城市间产业同质化竞争突出;跨区域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关键要素跨境流动仍存在堵点。三是人均发展效能与国际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2024年大湾区人均GDP约16万元,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粤港澳三地在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仍需增强。破解上述短板,成为“十五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主攻方向。

  强化源头创新供给,构建高水平创新生态。聚焦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设立粤港澳联合基础研究基金,重点支持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共建任务导向型联合实验室。深化“有组织研发+有组织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河套、横琴等平台的科技成果跨境转化政策,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支持体系。实施“湾区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校企合作与人才自由流动。加大对半导体、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深化规则衔接与对接,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加快建立覆盖更多领域的“湾区标准”认证体系,在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先行推进标准互认。推动跨境金融流动便利化,深化“跨境理财通”试点,在横琴、前海探索建立跨境金融监管沙盒,推进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扩容。创新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在河套等区域推进“数据海关”试点,制定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建立数据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完善要素流动保障机制,扩大港澳专业人士在粤执业范围,优化“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推进社保、医保等民生福利跨境对接,让要素“进得来、留得住、流得畅”。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实施“珠江口西岸振兴计划”,通过布局国家级产业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式,提升珠海、中山、江门等西岸城市的能级。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明确广州、深圳、香港三大核心引擎的差异化职能,培育东莞、佛山、珠海等副中心城市,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格局。绘制“湾区产业地图”与“产业链招商图谱”,引导各地依据比较优势精准布局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大湾区协调发展中心,负责统筹规划编制、项目协调和政策督导,推行“湾区绩效共享”考核机制,鼓励城市间深度合作与成果共享,让“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依托港澳“超级联系人”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平台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投资准入、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服务贸易等领域先行先试。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机场群的协同运营水平,打造全球领先的物流枢纽和供应链中心。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际高端服务业企业集聚,推动金融、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