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指出,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广东始终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特别是近年来,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揽,推动全省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区域协调与共同富裕初见成效。城乡融合,破解发展“最大短板”。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系统性推进城乡融合,历经三年,已经初见成效。一是县域产业升级。通过布局建设12个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近两年全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承接项目超1220个、总投资超5200亿元。二是城镇建设提质。广东分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2023年以来,全省57个县(市)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县域对人口的集聚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三是风貌提升焕新。通过推进公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大革命”,全省农村户厕普及率达97%;建成了一批示范主街、生态小公园,市县新增绿化面积超2100公顷,新增绿化带7919公里。
湾区协同,构筑双循环“战略支点”。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平台通过“湾区通”工程实现规则衔接。例如,横琴合作区推出“跨境执业资格互认”清单,覆盖建筑、医疗等12个领域,2025年累计吸引港澳专业人士超5000人次。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联合攻关芯片设计、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8.2%。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江东西岸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带动中山、江门等地承接深圳产业外溢。
县域振兴,激活区域“潜力板块”。通过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基金,以县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例如,湛江大力发展深海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逐步改变了单一依赖外部“输血”的局面,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载体,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如茂名荔枝、湛江菠萝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打造、精深加工、电商直播、农旅结合等方式,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个卖”“按树订”的转变,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民生为本,筑牢共同富裕“基本盘”。通过构建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强化镇村建设。从省有关单位、珠三角6市选派近500名干部重点帮扶支持57个县(市)及5个重点老区苏区市辖区。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2万元,同比增长4.4%。动员125家高校与86个县(市、区)结对开展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组织12所师范院校、珠三角优质高中帮扶粤东西北地区“三所学校”及县中;组织73家三甲医院组团帮扶粤东西北113家县级医院,全省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符合率、双向转诊人次均排名全国第一。
聚焦重点领域攻坚克难。机制创新,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深化对口帮扶与市场机制结合,推动对口帮扶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转变。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如推广GDP共同核算、税收分成等模式,形成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重点支持共建产业链,让帮扶协作更深地嵌入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与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完善林业碳汇、水权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
要素破壁,构筑城乡融合坚实基础。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新业态培育提供空间保障。推动人才与科技要素下沉,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产业增效,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岭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更多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二是发展“农业+”业态。充分挖掘丰富的乡村生态、文化和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等新业态。通过“美丽乡村”转化“美丽经济”,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乡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和“康养地”,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服务提质,推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一是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优”迈进。着力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县域扩容下沉。利用数字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差距。二是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通过“社村”合作、“联村发展”等模式,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强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第二财政”的“蓄水池”功能,为促进公平的二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赋能。
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广东必须牢记嘱托,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运行机制与政策支持研究”(23&ZD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