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1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力推进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广东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党中央赋予广东的时代使命。在新征程上,广东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创造更多的成就,为全国对外开放大局探索新经验、谱写新篇章。

  广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正在从规则衔接、平台建设以及要素流动方面发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在规则衔接方面,2025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例》以及《广东省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两部专项条例,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轨道交通以及气象合作方面的法治规则衔接;完善跨境“理财通”“保险通”等金融规则,深化港澳与内地资金跨境流动,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推进三地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与信息共享,深化“跨境通办”,解决企业与民众办事的跨境难题。

  在平台建设方面,设立了河套、横琴、前海以及南沙四大合作平台。南沙有100个省重点项目正在推进、165条外贸航线联通世界,还落地了大湾区首笔中欧绿色债券;横琴试点“澳资企业信用通关”,让澳门中医药企业进入内地市场时效提升70%;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深圳数据交易所跨境数据交易规模全国第一;前海的区块链跨境金融平台累计放款超200亿元,大幅便利粤港澳三地中小企业融资。

  在要素流动方面,目前广东正推动技术、人才、数据、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更自由、更高效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主动对接CPTPP以及DEPA等高标准协定。例如,技术层面,促进技术要素成果转化,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以及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层面,推广人才“优粤卡”全省一卡通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数据层面,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机构;资本层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以及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缴税。

  创新引领与能级跃升成果丰硕

  广东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试验田”,挂牌十年来持续深化改革创新,2024年实施提升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年来,广东省内海关在自贸试验区共推出68项可复制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占全省可复制推广改革经验的1/3,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广东样本。

  三大片区特色发展、协同发力成效显著。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施多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政策,妈湾智慧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08.25万标箱。南沙片区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单一港区排名大湾区港口群第一;跨境电商进口额256.57亿元,网购保税进口值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成功引进35个重点投资项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现全域封关运行,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此外,“三地一锁”改革升级、机场共享国际货运中心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大湾区物流一体化水平。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广东省发挥优势特色,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动“五通”目标落地见效,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增至3.46万亿元,同比增长9.4%,约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8%。从外贸产品结构来看,出口方面,商品结构从传统的手机、家用电器等,向锂电池、无人机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扩展;进口方面,集成电路、农产品及能源资源类大宗商品需求旺盛,反映了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推进国际枢纽、国际经贸、国际交往、国际科创“四大门户”建设。构建国际枢纽门户,推进港口、机场、跨境班列等“硬联通”建设。2023年11月,中国(广东云浮)—广州国际港—中欧、中老班列—陆铁联运项目启动。2024年,广州港、深圳港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430多条,通达120多个国家(地区)和300多个港口;共建国家友好港口增长至52对。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636.9万人次,2024年全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增、恢复或加密国际客运航线超60条。建设国际经贸门户,发展与共建国家外贸新业态。广东有综合保税区13个,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7454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3,全省21个地市全部获批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广州、深圳、粤东地区已成为三大跨境电商发展极。建设国际科创门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2年,广东省已获批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家。建设国际交往门户,促进民心相通。2023年,印尼广青镍业有限公司依托所在园区基金会在帕达巴霍村开展“沿海协同:Padabaho村红树林恢复运动”,致力于改善海岸生态,提升生物多样性;“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分别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尼井里汶、新加坡举行。

  继续当好高水平开放排头兵

  “十五五”时期,广东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优势,更高水平促进与港澳在金融、航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互联互通,面向新加坡和东盟打造高质量贸易投资枢纽,深化区域产业链、规则标准与CPTPP、DEPA 等协议的衔接,主动对接区域供应链体系,推动与东盟在产业、规则和标准上的深度衔接,提高区域合作能级。

  弘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改革精神,统筹推进制度型开放,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贸易便利化、绿色低碳标准、政府采购透明度和服务贸易开放等领域率先突破,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引领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

  在贸易方面,巩固外向型经济优势,促进进出口结构优化,加快推动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升级,主动适应国际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标准。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国际物流,提升通关与监管数字化水平,通过完善外资准入和负面清单管理等方式,提高广东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税收支持、金融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合规方面建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体系,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粤布局总部和创新平台。同时,加快构建开放与创新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粤港澳科研要素自由流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开放与创新相互促进、产业与规则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