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文明演进的实证载体,镌刻着历史的鲜活印记。实验室始终紧跟国家文物事业发展步伐,以守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瑰宝为初心使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深耕不辍。聚焦遗产保护利用、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实验室精细化发掘与信息提取、文物保护科技与修复等核心领域,不断创新工作模式、革新保护理念,构建起覆盖“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环环相扣的完整工作体系。
实验室考古精细化发掘工作照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优势突出、门类齐全的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体系——保护文物材质涵盖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陶瓷器、玻璃器、玉石器、骨蚌器等多个门类;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实验室考古、纺织考古、多材质文物保护修复、文保科技研发、遗产基础理论研究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实验室的科技考古人才正在用科技与匠心为文化遗产注入时代活力,书写着守护文化遗产的专业答卷。
守主业深耕绝学 传文脉以技护物
多材质文物保护修复是文物修护中的难点之一。如何才能使集不同材质于一身的文物修复如新、焕发新生?作为传统优势领域,实验室始终坚持“保护研究与修复实践紧密结合、田野与实验室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与传统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一项项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展现出精湛的技术实力与扎实的文化阐释能力。
作为青藏高原首座吐蕃时期壁画墓,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密封暗格中出土的一顶吐蕃时期王冠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然而历经多年尘封,这顶王冠出土时可以用“支离破碎”来形容——金属胎体仅有3张A4纸般单薄脆弱,轻触即断;冕旒宝石串珠形制湮灭,原始模样无从辨识;纺织品内衬整体严重损坏,文物完全丧失结构稳定性。其保护修复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精密技艺奠基础,匠心巧思创奇迹。面对重重难题,实验室团队系统整合X光透射成像、平板 CT、超景深显微定位分析等多学科无损技术手段,历经上万次的精密焊接并研发出针对金银合金等文物的专用补配修复方法;利用桑蚕丝弱化衬布加固及覆纱夹持针线法,精准复原并复制纺织品形制;面对编串结构最为复杂的古代冕旒,人工手动、一颗一颗成功还原了单体珠饰数量最多至2582颗珠饰的珠串组合。
在实验室团队付出的无数心血和不懈努力下,最终这顶“唐蕃共融之冠”以“翼龙昂首、立凤振翅、双狮护佑”的完整姿态亮相,高原丝路文明之冠也在此刻重焕千年前的灿烂光彩,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物证。
文物修复是科技与文化的直接交汇点。在挖掘文物背后的文明价值时,如何才能平衡好科技检测数据与历史文化阐释,使技术修复与价值解读有机统一?这背后不仅是精工细作的科技助力与工艺匠心,更来源于实验室团队深厚的学术根基。
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负责人黄希表示,科技检测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历史文化解读提供可量化、可验证的“物质证据”,避免保护修复陷入主观臆断。团队建立起“科技数据—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的多元互证体系,在修复王冠时以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优先保留能体现吐蕃时期工艺融合的关键特征,这些特征的保留也在复原后成为唐蕃共融的有力实证。
考古学涵盖领域众多,在少数被主流关注的显学之外,更多的却是意义重大、路窄径幽的冷门方向,其中,因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均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纺织考古正是有待深入挖掘的宝藏。多年来,实验室秉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老一辈学人的殷切期望,在纺织考古领域持续攻坚,推动这一“冷门绝学”逐步走向“热门显学”。
因传说中的“九层妖塔”而被人熟知的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以下简称“血渭一号墓”),不仅出土了大量金银器,更出土了许多皮革和丝织品。在该墓室北侧2号室发现的一片小小的扎经染色织物残片,揭开了东西方文明深度交融的历史面貌。
经科学测年,该残片不晚于公元750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经科学检测确认的织成年代最早的扎经染色织物实物样本;又经考证显示,确定该残片为唐代文献中所载“斑布”。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实证了中国作为“扎经染色”这项世界范围内标志性古典纺织技术发源地,更以实物史料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生动诠释了古代东西方文明通过纺织品贸易实现的交流互鉴。
此次唐代“斑布”的发现与考证,既是学科突破性进展的集中体现,也为冷门绝学的传承创新、丝路文明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实验室的特色研究领域,团队成员深知要想推动纺织考古走向深入,必须构建起更加科学严谨的修复体系。“从‘冷门’到‘显学’,核心在于建立可复制、可传播、可推广的技术体系。”纺织考古实验室负责人刘大玮表示,实验室依托重大考古项目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田野清理”“实验室检测”“文物数字化”“结构技术分析”与“文化阐释”的全链条技术框架,构建起“田野现场保护修复—实验室内检测分析—历史文献典籍比对”的系统研究模式,此次“斑布”的修复考证,正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人才—技术—传播’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使纺织考古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学术影响力、文化战略价值以及社会认同度的‘中国学科’。”刘大玮表示。
探索考古新模式 提质增效破壁垒
随着当前考古技术的进步,困扰专业考古人员的已不仅是文物专用技术与装备的“卡脖子”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相衔接,真正推动多学科协同合作、发挥效能。结合工作实际,实验室秉承深度参与田野考古发掘的理念,在创新实验室考古新模式、突破“后田野”阶段壁垒中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作为将考古学研究与实验室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实验室考古是指在可控环境中对文物遗存进行精细化发掘、保护、检测与研究的专业模式,更是传统田野考古的延伸与升级。为更贴合工作实际,团队与各田野考古队逐步建立创新协作机制,持续推动学科理论与技术体系革新。
如果说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是对协同机制和考古理念的考验;那么从田野考古到“后田野”阶段的衔接,则是对文保技术、团队配合的多方面突破。“在考古发掘的‘后田野’阶段,最重要的是对文物的系统性保护与修复。”实验室考古方舱负责人韩化蕊介绍,为实现从“田野”到“后田野”的有效衔接,实验室不断丰富与完善了“田野考古现场—实验室内文物保护修复—科技检测”一体化工作模式,不仅有效打破了不同传统工作环节之间的研究壁垒,还实现了“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等多个工作任务的协调推进。
血渭一号墓是青藏高原地区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曾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无比揪心。墓葬扰乱严重,遗存文物材质多样、劣变情况各异,多数质地糟朽脆弱。可以说,从文物遗存的清理、提取、存放,到后续的保护、修复与复原研究,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考验。
针对墓葬的复杂情况,实验室团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依托多学科专业背景,在发掘现场与考古队成员同步开展遗迹的清理保护工作。在实验室考古研究中,先后整理出土了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漆皮马铠和鎏金铜甲,并为部分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了对文物本体及埋藏环境信息的精准记录、分析与存储。可以说,对“后田野”阶段的壁垒突破,使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了血渭一号墓的文物保护任务,更为同类文物永续保存与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成员贾明浩表示,推动文物保护从基础修复迈向“科技+多学科协同”,既是对文物价值深度挖掘的需求,也是对国家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政策的响应。随着考古精细化、文物阐释深入化,传统修复手段难以解答工艺起源、文化融合等深层问题,实验室注重跨学科合作,不同学科背景的考古人员让物理、化学等技术与考古学、历史学深度交融,形成了文理融合的文物保护新模式。
据介绍,贾明浩团队在文物保护前沿科技领域持续攻关并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适用于金属文物定位腐蚀检测的腐蚀扫描微调平台,实现了金属文物本体微区带锈腐蚀检测从0到1的硬件突破。该设备的一大特点就是无需损伤文物,便可穿透厚实锈层,多角度定位捕捉内部金属保存状态,为文物“把脉问诊”。目前,团队已利用该设备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古代青铜镜银漆古生成机理研究成果,并可结合传统修复技术,精准判断锈层下金属嵌错纹饰范围,确定除锈深度与保护方案,高效重现古代器物精美纹饰。贾明浩表示,将持续推动该设备与检测技术的更新迭代,朝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迈进。
搭文明交流桥梁 树国际合作典范
在创新考古理念、服务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同时,实验室也在不断推动中国考古理念“走出去”。近年来,实验室以硬核“中国技术”为丝路脆弱遗存筑起 “防护屏障”,既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鲜活实证,更开辟了“一带一路”考古合作互鉴共赢的崭新路径。
作为“一带一路”国际考古与遗产保护项目的重要参与力量,自 2012 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与乌方携手,聚焦费尔干纳盆地开展系统性田野考古,为探寻丝路文明交流踪迹积累了扎实基础。一年来,实验室依托“一带一路”联合重点实验室及田野考古队,主动融入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在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实现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双重突破。
据介绍,2024年蒙扎铁佩遗址发掘工作迎来关键进展,但该处多人合葬墓因长期受水冲刷影响,给遗存辨识与保护带来极大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在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一带一路”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成员于2025年初火速奔赴遗址,正式启动紧急文保工作。
赶赴现场后,团队成员却发现,尽管乌方已协助搭建临时方舱,但当时的设施难以满足精细发掘与保护需求。面对这一困境,团队当机立断,迅速启动了“北京实验室拆解重组计划”,精选便携设备与必要材料,在遗址现场搭建起一座功能较完备的“移动保护实验室”。依托这座“文物方舟”,成功并精准捕捉墓葬层层叠压的复杂信息,确保了出土的各类脆弱文物在第一时间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现场出土了多件珍贵的文物遗产,而最令人振奋的当属一枚五铢钱的发现。经团队成员清理加固与除锈处理后,其上的“五铢”二字清晰可辨,这不仅是古代贸易的直接证据,更特别的是它被墓主人作为装饰品佩戴,早已超越货币功能。这一发现生动印证了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与影响,是丝路文明互鉴的鲜活实证。
“基于类似的相互合作,实验室成功向乌兹别克斯坦推广了精细化发掘与文物应急保护协同工作的新模式,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与文保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韩化蕊表示,在国际考古和文保合作中,其核心并非单纯的“技术移植”,而是植根于学术基础的共同理解与协同决策。团队在实践中建立起“价值先行,技术可靠,成果落地”的协同机制,在尊重彼此文化基础上明确遗存核心价值、达成共识,以中方技术为支撑协调可行路线,通过可追溯技术链和落地成果加深信任,成功向乌兹别克斯坦推广了精细化发掘与文物应急保护协同工作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孙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