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着眼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前沿,着眼于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着眼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明考古研究体系,推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定。
2025年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举行
2025年11月,实验室迎来揭牌一周年。作为中宣部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实验室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特殊的时代使命:以科技之力叩问文明之源,以创新之志守护遗产之魂。
一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实验室努力建设集技术、实验、研究、服务于一体的科研创新示范试验区和国家级考古科学实验室,着力打造“国内领先、 世界一流”的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实验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交出亮眼答卷。
创新体制机制 点燃科研创新引擎
自实验室体制改革启动一年多以来,其发展呈现出诸多亮点,尤其在领导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实现了创新与突破。
在领导管理体制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发展动能。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多方协同负责新模式,实行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明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为实验室建设统筹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为责任单位、考古研究所为共建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保障支持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升科研人员素养的关键,通过高质量专题党课、跨单位跨领域联学联建等丰富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建与科研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为推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家战略任务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学科体系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与组织支撑。
“举全院之力来办好实验室,正是当前实验室发展的真实写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扎扎实实推进有组织科研,开创科研发展新局面。始终将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作为首要职责与第一要务,聚焦新时代考古学重点领域、重要方向、重大问题,扎实推进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紧密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研究、“一带一路”考古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标准库建设与人工智能应用等党中央关切的重大问题,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围绕陶寺、二里头、殷墟及国内外重要考古遗址开展联合攻关研究。通过联合攻关,形成跨领域协作网络,建立起共享设备、联合申报课题、成果联合署名等机制,不断推动学科之间知识和技术的跨域流动,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互相渗透。
面对考古学和历史学对多学科融合的迫切需求,实验室内部组建了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一带一路”5个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形成了“目标导向、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科研模式从“单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系统攻关”转型,为“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新形态提供实践范本,为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跨学科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研究员董新林表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联合攻关和融合研究至关重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层面,需构建适用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统一评价体系,将多学科合作成果、技术专利等纳入学术考核范畴,避免“唯单一学科论”倾向。
曾位于王府井片区的修复室
曾位于王府井片区的纺织考古实验室
这一年,实验室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的试验田。实验室副主任吕鹏介绍,实验室向师生大力提供科研岗位、开放参观学习,联合打造“科技考古周”“文化遗产周”“实验室系列学术讲座”。在活动中,学生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工作,了解操作流程与前沿成果,打破传统课堂界限。同时,活动注重跨学科交叉与能力培养,实验室组织编写了木材考古、植物考古等基础教材,学生可以借助实验室,将从教材里学到的知识活用到实验室科研工作中去,推动考古学与材料学、数字技术、生物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此外,实验室推动成果双向转化,展示重大科研成果,如青海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修复、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保护技术,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实验室建设的另一大亮点。实验室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不再仅以学术论文、专著为标准,而是将文物修复成果、技术与专利创新等纳入评价范畴,并破除人才序列限制,如去年破格录用两名编制外人员,优秀年轻科研人员可从助研直接推荐评审正研。在职称评定上,设立文博职称评审系列,填补社科院空白,使技师、实验员等能评定职称。这些举措体现了“重成果、轻资历”的理念,有效破除了阻碍人才成长与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记者了解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张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他说:“非常感恩院党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培养理念,为我这样一个小众学科的青年学者搭建了释放创新活力的广阔舞台,这份荣誉既是认可,更是我前行的动力。” 2025年5月27日,实验室举办了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7项重要成果,涵盖研究阐释、“一带一路”合作及文物修复三大类,其中6项由40岁以下青年学者完成。这表明青年已成为科研骨干,凸显了实验室人才培养思路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实验室青年科研骨干张鋆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为赴英国剑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做准备。“非常荣幸可以获得此次赴剑桥交流学习的机会,这将是我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的宝贵机遇。”张鋆说:“我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努力汲取前沿成果,并希望在此过程中努力成为实验室连接国内外的‘桥梁’。实验室现有培养体系注重系统支持与国际化导向,特别是今年为青年学者设立的‘实验室青年创新项目’,它不仅在起步阶段给予了宝贵的资源保障,更营造了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者的科研主动性与创造力。”
打通科研链条 成果绽放质效双升
一年来,实验室积极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链条。在成果立项方面,截至目前,实验室科研人员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文物局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6项,承接其他考古文博单位横向课题55项。2025年以来,实验室新立项课题42项,承担委托研究项目55个,展现出强劲的学术活力与科研动能。
实验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的工作环境
吕鹏告诉记者,这些成果在学术和实践领域均具有重要影响。学术上,多学科方法实证东周内蒙古中南部人群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葡萄属种子研究揭示东西方葡萄文化共存,拓展农业与植物考古内容;“中华文明科技考古资源标准库”助力考古数智化转型,填补学术空白,提供跨学科新范式。实践上,青海泉沟一号墓王冠修复为高原丝路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成果彰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国际引领性;雄安古州城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修复借助先进技术,为龙文化研究提供新依据,也为遗址保护提供借鉴。
对于如何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性,董新林给出了答案。截至2025年10月底,实验室以“质效双升”为导向,有序推进各项科研项目,累计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7篇、报刊文章17篇,完成研究报告21份、文物修复17项,取得授权专利2项,建设标本库和数据库各1个,获各类表彰1项。这些成果得益于实验室围绕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构建起“目标导向、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科研从“单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系统攻关”转型,让有组织科研落地生根,营造出严肃活泼的学术氛围,确保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高质量。
实验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的考古方舱
目前,实验室正全力推进一体化考古科学设备矩阵的建设工作,该矩阵融合了“尖端仪器设备”“基础分析检测设备”以及“样本设备与实验保障设备”三大模块。其中,加速器质谱仪与高能CT实验室是构建尖端设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设备矩阵的建成,将为持续、稳定地获取高精度考古遗存科学数据提供关键支撑。
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筹)负责人宿培成谈到,这些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考古的工作模式。考古学作为一门探究时间的学科,高精度年代测定是其核心课题之一。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建设,正是为了系统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技术,可将碳十四年代数据的精度提升至±20年甚至更高水平。而高能CT则能在不损伤文物本体的前提下,获取青铜器等文物的内部结构影像。青铜器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助这些图像资料,结合其他检测分析结果,深入探索文物病害的腐蚀机制,进而制定科学、完整的修复、保护与展示方案。这些先进设备为包括筹建中的青铜器保护研究中心在内的现代化考古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也为攻克考古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奠定了扎实基础。
探秘考古新发现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实验室在切实做好研究阐释工作的同时,认真思考如何创新形式,让考古研究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公众。
“考古学是人民大众的学问。考古成果能最终惠及民众,是考古工作者的荣耀。”董新林认为,考古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在实验室里,巧匠们妙手回春,将残损的文物修复成型,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灿烂文明;实验室科研人员编著的《人类的过往》《与动物为伴》等科普书籍,以科学、有趣的方式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知识,成为大众了解考古学的重要窗口。考古研究新成果走向公众,是让历史“活”起来、文化“传”下去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5月发布的“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了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的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生动见证了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灿烂历史。同时发布的“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有力印证了雄安新区千年文脉的传承延续。
“文物修复的过程,犹如翻开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宿培成感慨道,“修复师不仅精心修补文物,更承担着延缓文物老化,助力文化遗产跨越时空、传承久远的重要使命。”他同时强调,未来文物修复将朝着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引入更多新技术,例如利用高精度扫描为每件文物建立‘健康档案’,精准识别潜在问题;同时研发更安全、更温和的新型修复材料。在保护理念上,将更加注重预防性保护,通过布设环境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文物保存状况,提前预警风险,推动文物保护从‘治疗’转向‘预防’,使保护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实验室深度参与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团队三度赴乌兹别克斯坦,聚焦蒙扎铁佩遗址开展精细化考古发掘整理、人骨鉴定,以及玻璃器、金属器、纺织品等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研究,为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技术方案”,建立了中乌考古合作长效机制。此次发布会发布的“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了实验室工作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切实转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走进去”的生动展示。
在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室同样成果丰硕。多篇论文各有突破:实证东周内蒙古中南部人群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论证我国本土葡萄属植物数千年利用史;通过玻璃珠分析发现早于“丝绸之路”四百年的交流通道,证实新疆的关键节点作用;还证实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为“礼乐中国”奠基。
实验室科研人员积极踊跃在国家级报刊发表系列学术文章,深度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寻古中国》《来龙去脉》等专题纪录片制作,出版《与动物为伴》《人类的过往》等科技考古科普读物,提升考古学的社会认知度与文化影响力,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感召力。同时助力中国考古博物馆,推出了“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全面展示了多类文物的科研与保护成果,让遗产保护科技走进公众视野。
展望2026年“十五五”开局之年。实验室将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长期考古工作规划(2026—2035年)》的要求,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强化有组织科研与青年人才培养,深化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持续推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标准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体系,为实现学术新突破、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