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谱写全球南方现代化的新篇章

——多国学者热议全球南方现代化之路

2025-1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愿景。11月21日,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在京举行。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襄全球南方的共同愿景与发展之路。论坛设置主论坛和4个平行论坛,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平行论坛备受关注。与会学者围绕现代化的定义、本质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宝贵启示、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觉醒、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与有益切磋。多位学者纷纷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乱交织、瞬息万变,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始终心系南方、扎根南方,为全球南方现代化提供难能可贵的经验与范式。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引人注目
  在世界经济复苏疲软、步履蹒跚之际,全球南方国家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其群体性崛起,成为世界格局中引人注目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40%,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80%以上。全球南方国家应当走何种现代化之路、怎样走现代化之路,成为论坛现场深度探讨的话题。
  南北关系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太部原主任安德烈·切韦廖夫表示,回望历史,部分全球南方国家长期被排除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体系之外,这一概念曾被贴上贫困、滞后的标签,而如今正书写着人类进步的新篇章。“在全球南方现代化潮流中,发展方向是关键。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让面临相似挑战的国家携手共进。这种合作绝非施舍,而是互利共赢的选择。”切韦廖夫说。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名誉院长、博雅讲席教授林毅夫提出,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南方国家完全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现代化,与北方国家平等共处。在林毅夫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兼具共性与个性的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各地比较优势,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与结构优化。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秘书巴勃罗·沃马罗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视角分析称,现代化应建立在正义、公平、公众参与、多边主义的原则上。今天,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性,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亦面临诸多挑战。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重构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为推进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全球治理倡议的基础、原则和愿景,有效回应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全球南方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今,环境、文化、经济等领域存在多重全球性危机,而全球治理倡议的五大核心理念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富有成效的路线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重点阐释了现代化的宗旨、本质与目标。他认为,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化的本源诉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哲学层面解决了实践中面临的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矛盾问题,阐明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必须依托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从自身文明根基中生长而来,揭示了一种具体形态的现代化——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恰恰反映了这一特质。此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昭示着一种能够为地球家园所享受、所参与的现代化。“现代化不能只看纸面的指标数据,更应以民众的幸福安康为判断准则。”张志强补充道。
  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
  作为多元、包容的进程,现代化不存在单一模式,而是蕴含丰富的共生性。事实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不适用于全球南方国家。展望未来,全球南方国家需要进一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用这句蕴含中国智慧的典故,来形容当今中国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与立场。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庞大经济体量和深厚文明底蕴,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独特选择。照抄、照搬西方经验,注定将以失败告终。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排他性,通过意识形态输出、附加条件的投资贸易等方式控制他国;拉美国家和东亚部分国家的现代化,高度依赖西方国家,缺乏自主性,因而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高畅介绍了非洲独立以来在现代化实践中的探索历程,指出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种种局限。他以非洲“文化觉醒”的曲折故事为例强调,现代化须扎根本土文化根基。“要解决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现代化议题,需要保持耐心,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高畅说。
  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文建结合其多年国际交流经验提出,文化滞后依旧是当前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现实短板,部分国家仍未摆脱西方认知桎梏与思想殖民。文建表示,研究发现,全球南方在国际格局中呈现“经济热、文化冷”的客观现实。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全球南方国家文化输出居于附属,文化辐射依然有限,全球南方声音薄弱、议题稀少、叙事被动,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较弱。这种失衡现状制约了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压制了全球南方国家本土文化的发展。
  “文化觉醒的前提是增强文化自信。亦步亦趋无法实现民族振兴,随波逐流也不能赢得世界尊重。只有摆脱文化迷信、保持精神独立、夯实精神底蕴,才能在全球文化激荡中保持坚实的内在定力。”文建进一步谈道,今天,全球南方国家还未展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尽管殖民主义已经被扔进历史垃圾堆,但在全球南方国家,许多人依然习惯于用西方理论来解释自己国家的实践,依然不自觉地以西方标准来评判自身文化的好坏,依然还在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依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妄自菲薄,甚至自我贬损、自我矮化。类似现象,在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屡见不鲜。
  传统与现代相互渗透
  在现代化持续更新、不断向前的进程中,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彼此割裂,而是交叉重叠、相互渗透。古老文明传统为现代化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现代化亦赋予传统鲜活的生命力。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艾曼·赛义德·阿卜杜勒瓦哈卜以埃及现代化为例进行了深度阐释。在他看来,现代化日益被理解为一项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事业。现代化也是一种将过往智慧与未来机遇融为一体的路径。
  沃马罗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现代化为例,表达了相似观点:“传统不仅属于过去,也是未来记忆的基石。”他呼吁以批判性与变革性思维看待传统与现代,呼吁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致力于推动新型文明发展。这种文明应倡导多元、包容、团结,应相互交融,而非彼此竞争——这是拉美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如何用创新性对话将传统与现代相联结,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未来,作为践行现代化的主体,全球南方国家之间应进一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伊克巴尔·辛格·塞维亚从南亚现代化视角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塞维亚认为,当我们考虑当代议题时,需讨论过往的历史。事实上,传统从未消失,且在不断演变。传统是一个灵活、开放的动态体系。曾经,全球南方国家多数为初级产品的“加工厂”。如今,这一情形已发生改变。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外籍专家汉迪·尤尼亚多从东盟视角分享了对于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与感悟。他提到,东盟与中国在人文交流、贸易往来、文化互鉴方面有着深厚渊源。许多东盟青年视中国为文化知识的中心,并从其现代化发展中汲取经验。中国在科技、可再生能源、乡村振兴领域的成就,为东盟提供了宝贵借鉴。他以自己接触中国风土人情、文化品牌的经历为例称,东盟青年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及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东盟青年将以勤奋好学的精神,携手中国共建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生态友好的全球南方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主任贺方婴以“让古典学守护人类伟大的精神印记”为题发表了见解。她表示,作为深耕古典文明研究的学者,她深知古典学的核心使命,是守护人类文明的精神印记。中国古典学倡导的全球视野与实践路径,正为全球南方文明传承与发展提供跨越时空的学术滋养。从印度河文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城市治理智慧,到玛雅文明太阳历法中的宇宙认知,从非洲桑海帝国廷巴克图文献的学术积淀,到拉美印加文明农业技术里的生存哲学,这些文明成果组成了全球南方的文明版图。全球南方文明的精神价值,不应再被边缘化、附属化,而应通过古典学的系统研究,成为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愿以古典学为桥,让全球南方文明根脉在现代化进程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教授及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格鲁吉亚汉学家协会主席玛琳娜·吉布拉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的独特看法。她阐述道,中国外交话语中常常出现对古典哲学、成语和谚语的引用,例如民为邦本、天下大同、以和为贵、守望相助。这并非单纯的文化象征,也在塑造国家政策中发挥作用。中国外交语言与西方存在诸多结构性差异。注重礼尚往来、重信守诺、以礼相待的传统,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全球南方现代化带来珍贵启迪。
  以技术手段守护文化遗产
  现代化的动态演进得益于科技进步,也带来数字鸿沟。如何让技术充满人文关怀,打破技术壁垒与藩篱,从而有效服务于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成为论坛现场讨论的一大重点。
  “如何培育传统,以面对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挑战?”塞维亚发问道。在他看来,为实现这一点,保护传统遗产、珍视传统记忆尤为重要,而技术在保护传统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他举例称,印度曾经启动“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项目,以技术手段解决传统领域的遗留问题,并保护知识产权、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
  阿卜杜勒瓦哈卜回顾道,埃及实践提供了多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埃及博物馆的建成。大埃及博物馆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考古博物馆”,该项目在先进建筑设计、沉浸式数字技术、现代陈列理念方面,与古埃及文明的深厚底蕴之间达成了有机统一。作为文化外交的平台,它体现了埃及的国家战略理念,即让文化遗产成为软实力的源泉。大埃及博物馆充分说明,现代性并不会被文明遗产所限制,反而因之更加丰盈。
  阿卜杜勒瓦哈卜接着补充说,埃及的城市发展同样反映了这种理念。新行政首都的设计,在采用前沿智慧城市技术的同时,也从古埃及几何布局和伊斯兰建筑美学中汲取灵感。这表明,现代城市系统可以由文化审美来塑形。文化遗产的“再活化”,也成为埃及发展愿景的另一基石。近年来,卢克索“狮身人面像大道”的修复工作,以及圣凯瑟琳修道院的保护工程,普遍采用数字测绘、三维重建等考古辅助技术。埃及的创意经济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市场中蓬勃发展。
  “现代化进程错综复杂。在追求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彻底抛弃传统方式,将导致情感上的贫瘠。无条件地屈从于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将导致传统价值体系的丢失。”在论坛现场,希腊雅典科学院文学与艺术部院士西奥多罗斯·帕潘赫利斯如此感叹。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刘越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