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生态是其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项重要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成为民生之要、百姓之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高质量发展具有“生态性”,高水平保护也具有“经济性”,二者融合共进、相互成就。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能够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已经清晰地表明,以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不仅会滋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发展受阻。因此,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守住生态底线。
新时代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智能绿色新产品产量增速更快,并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生动实践表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擦亮生态底色,既是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擦亮生态底色,首要的是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好了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但是,一些地方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认识仍然没有彻底消除,有的为了短期发展,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做“二选一”的选择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而且为长远发展埋下了后患。因此,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增绿添金”,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需要“立说立行”,也需要“久久为功”。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强化环保政策同其他政策的协同发力,注重源头预防、前端减排、全程监管、协同增效。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靶向发力、科学治污。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以法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在狠抓立行立改的同时,还要健全完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等。只有把立竿见影的措施与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综合效应。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仅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而且回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命题。面向“十五五”,推动高质量发展,亟须擦亮其生态底色,通过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让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