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基,以合为径,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因多样而丰富、因交流而澎湃。从古代丝路上的驼铃相闻,到如今数字时代的命运与共,不同文明总是在相遇相知中汲取智慧,在互学互鉴中超越隔阂。面对当今变乱交织的世界,超越冲突与对抗的窠臼,探寻共处与共赢之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和合文化,正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提供着一份弥足珍贵的东方智慧。

深秋的台州,和风送爽,思想交汇。由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2025和合文化论坛于11月1日在浙江台州举行。多位与会专家在采访中谈到,面对深刻变革的世界格局与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急需在深化文明对话中凝聚“和合”智慧与力量;同时应致力于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此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范式、开创文化传承的新局面,让这一古老智慧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善意与理解推动文明共生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在以“和合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此次论坛上,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广泛共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对抗无法带来持久繁荣,唯有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化解冲突,才能共克时艰——和合文化正是实现这一路径的坚实支撑。
亚洲开发银行前常务副行长拉贾特·纳格(Rajat Na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国文化皆有独到价值,并无高下之别。当今世界诸多纷争的根源常在于有人执意宣扬“文明优越论”。在他看来,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恰恰在于其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倡导和谐与合一。“从本质上看,所有文明的内核是相通的。”纳格阐述道,“那便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永不枯竭的、向善的精神力量。”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高级政策顾问佩内洛普·基南(Penelope Keenan)看来,“和”并非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融合、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理应成为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她特别提到,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幽默与诙谐智慧,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尤为珍贵,足以成为照亮世界的一缕暖光。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吉诺·赫尔马尼研究所所长马丁·温苏埃(Martín Unzué)说:“我们同住一个星球、共处一个家园,认识到彼此依存、命运与共至关重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应当成为各国遵循的道义责任。例如,拉丁美洲与中国虽远隔重洋、分处地球两端,但我们都秉持着合作共赢的理念,都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2025年,亚洲多国正主动引领区域对话,推动各领域协作,持续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处处体现出“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尼中社会关系学院主席巴尔穆卡塔·雷格米(Balmukunda Regmi)告诉记者,“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已经过时,现在是国家间互助共赢的时代。他预见,亚洲正在形成一个基于共识的沟通社群、一种“共同的表达方式”,这将为区域合作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联系远比分歧更为重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景。和合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智慧,为世界提供了认识差异、接纳差异并超越差异的思维路径,让各国人民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能够携手共建命运与共的美好未来。
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范狄(Dario Famularo)认为,和合文化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价值观与利益上的分歧。“我们习惯通过差异来识别万物,但万物的共同点远比差异更重要。”他比喻说,白马与黑马首先都是“马”,颜色之别不应掩盖其本质上的共通性。范狄提出,应将“和合”理念纳入汉学研究的方法论。他认为,汉学家的核心使命在于跨越文化藩篱,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引介至本国,进而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雷格米也表示,和合文化并非要消除所有差异,而是追求多样性中的统一,也就是“和而不同”。“世界拥有众多事物、文化与活动,但最终可以指向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共同发展。”雷格米如此解释。论及“和合”引发的跨文化共鸣,纳格认为,它与古印度哲学中的“世界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古希腊哲学中的“世界主义”异曲同工。当今世界充满分裂与对立,人们急需寻找从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共同路径,而和合文化正是这样的纽带,提醒着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远比分歧更为重要。
搭建共同发展之桥
和合文化强调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理念,不仅体现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合作框架,更转化为推动共同发展的实践。它深度融入中国与世界的经贸、科技与人文往来,并因其蕴含的共生智慧,正日益凝聚为超越文明差异的全球共识。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常勃表示,从和平共处的安全观到和衷共济的发展观,从和合共生的文明观到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观,和合文化积淀了当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底蕴,揭示了中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源泉。中国始终以“和合”理念形塑中国道路,为世界化解矛盾分歧、凝聚和平发展之力、推动全球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中国从不输出固定模式,也不依靠说教,而是致力于搭建平台与桥梁,邀请各国朋友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与哲学思想。这种方式务实而富有吸引力。”常州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韦拉克鲁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斯蒂文·索特雷(Esteban Zottel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进一步表示,在中国—拉共体论坛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举措中,拉美人民感受到了“和合”——一种超越传统外交、指向共同未来的力量。它凝聚着和平与发展的希望,并以真诚互动与相互尊重的精神内核,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实践。“中拉正凭借这份尊重,通过一系列共赢项目,稳步构建起一个更加联通、公平的世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春法在主旨发言中提到,和合文化的行为模式是重合不重争,坚持“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雷格米则将“和合”比作商业上的公平交易,其核心在于互惠互利。他以中尼合作为例进行阐释: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地图、计算机及新能源汽车已在尼泊尔投入使用,为当地带来了切实福祉。中国秉持开放态度、乐于分享技术、推动各国实现本土化突破,但合作必须立足现实。“研发需要巨大成本,要求新技术立刻被无条件免费共享并不现实。”他直言,“健康的合作是‘讲道理’的:一部分靠中国分享,另一部分需尼泊尔自主开发。因此,‘和合’绝非单方面赠予,而是立足现实、追求长期共赢的智慧。”
播撒“和合”的种子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更在于承古拓今。多位与会专家建议,将和合文化深度融入全球教育与学术体系,培养具有“和合”精神的新一代学者、传播者与实践者,是推动这一古老智慧生生不息的最佳路径。
纳格认为,“和合”不仅关乎风俗传统,更是一种深层哲学,旨在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良性关系。他呼吁将其融入对可持续发展、区域合作乃至全球治理的思考与决策中。“我们应从学校教育入手,为孩子们播撒‘和合’的种子,让他们自幼理解和谐与共生的价值。”他进一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正是对万物和谐统一理念的认同与实践。我们这一代人无权耗尽资源,必须为子孙留下未来——这本身就是和合哲学的必然延伸。”
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链条中,大学承担着尤为特殊的使命。谈及大学如何推动世界进步,温苏埃提到了大学的双重使命:通过创造与传播知识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并通过培养未来领袖塑造人类的明天。因此,大学也是研究和发扬“和合”思想的天然平台。
立足数字时代,全球文明对话正走向更深层次的畅通。技术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既拓宽了文化的表现维度,也打通了文明的对话路径,让和合文化得以突破形式的束缚,在与时代的共鸣中生生不息。在范狄看来,前沿技术不仅是新工具,更是新媒介与传播方式。尽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人们仍应乐观迎接变革,利用技术跨越语言障碍,更好地传播和合文化。“我们不应为了还原某种‘原貌’而拒绝技术进步——无论如何,技术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研究文化的方式,也正在重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我们更需要深入理解科技、用好科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