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力

2025-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稿起草时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基本定位”,更加表明“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夯实基础的新召唤,奋力落实全面发力的新部署,必将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紧紧盯住阶段性发展目标,坚定实施各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发展战略。实施强国发展战略,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是从我国国情、发展任务、时代特征出发,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作出的正确决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各个领域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对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彰显了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势不可挡的坚强决心。《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建设十六大强国发展战略。与“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比分析,《建议》不仅提高了“十四五”规划中九大强国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丰富了实践举措,还全新提出航天强国、教育强国、金融强国、农业强国、体育强国、旅游强国、能源强国七大强国发展战略,彰显了我国走向世界发展前列的高度自信,赋予了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的巨大责任。

  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强国发展战略,需要我们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锚定目标,狠抓落实。要保持战略定力抓落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战略自信,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新形势和发展突出问题,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强国战略实施中的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系统思维抓落实,把“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同强国发展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前瞻性思考、规律性把握、全局性统筹、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各项战略实施同频共振、合力并发。

  牢牢把握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的系统谋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开创性事业,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正在稳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十五五”时期,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坚定目标。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优化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要求与阶段性重点任务,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建议》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基本原则,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将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分领域、分板块提出一整套“十五五”时期需要不断建立完善、巩固加强、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制度体系与政策。围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配套完善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法律法规以及并购、破产、置换等政策。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热点,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八方面目标要求,列出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多项任务清单。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关键点,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一体推进协调机制和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等。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制高点,提出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等。这些体制机制、制度体系与政策紧密联系、机理互通、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具体、当下与长远、巩固与创新的高度统一,突出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整体性、前瞻性和系统化特征。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优化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步骤,必须理清思路,认真组织实施。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开展创造性、引领性工作,推进制度体系创新,完善好、发展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坚持扬长补短,以制度体系多种形式,把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规律固定下来,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鼓励基层探索,推动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切实提升制度体系的成熟性。要坚持民生为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安排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激发社会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通过制度体系运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稳操胜券”,运用系统思维,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局性把握,前瞻性研判,系统性操盘,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推进深化改革、制度体系建设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确保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出现反复,避免产生各种掣肘,确保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实施一系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行动。“十四五”规划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全会部署实施一系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艰巨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建议》明确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目标”,同时作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穿到各领域、各板块任务举措的规划部署中。“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显然已经成为《建议》的热频词,彰显了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建议》对各领域各板块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包括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就业优先战略、教育数字化战略、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等十大战略,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10个工程,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人工智能+”行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等12项行动,以及探索编制全口径政府投资计划等3项计划,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成“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任务书。高标准实施这些具体行动,高质量落实目标任务,我们朝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迈出了关键一步。

  牢牢抓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行动,是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统一,宏观规划与示范带动的深度结合,必将有力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巨大实践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质的提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一系列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要以“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基础,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关于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性部署,保持政策连续性,巩固扩大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运用业已成熟的协同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区域协作,优化配置资源,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防线。要与各领域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相衔接,准确把握具体行动的目标任务,确保在贯彻执行中不偏离方向,不迷失大局,客观、全面分析现实条件,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精准施策,满足民生需求,有效回应现实关切。

  站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新起点上,实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夯基发力、接续奋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就会更加坚实。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