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产业体系加快重塑的背景下,诞生于“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作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工程,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这批工程涵盖钢铁、有色冶金、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56项工程调研”项目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历时数年,跨越十余个省市,深入30家重点企业,以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历史、经济、社会等维度系统梳理了这一重大工程的形成逻辑与现实意义,呈现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独特经验与深远启示。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调研组。调研组通过“三代同堂”口述史访谈、档案文献对比及国际案例分析,全面还原了部分“共和国长子”企业的发展历程。这场跨越时空的调查研究,不仅展现了“156项工程”的历史厚度,也为新时代中国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坐标。
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
云南个旧云锡集团的地下矿井内,调研组成员头戴安全帽,身着安全服,小心翼翼地跟着工作人员前进。矿井内部坑道四通八达,生产车辆往来穿梭,热闹非凡。虽然是地下,却灯火通明,骤然一望,宛如置身电影场景。
调研组乘坐电梯回到地面,在现代化的调度中心的见闻同样精彩:通过数字化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控地下采矿动态,精准调度生产流程。矿山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云锡集团通过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强化安全环保措施。
1953年,云南锡业被列为“一五”计划中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基本建设投资达14454万元。时光荏苒,如今的云锡集团占全球锡产品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离不开“156项工程”打下的基础。
“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重大工程,更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一步步走向自主可控的历程,对中国实现工业化起到了奠基作用。工程建设中形成的珍贵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谱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要读懂“156项工程”,就要走进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调研组经过广泛的前期筹备,锁定了30家走访调研的企业。谈及这些企业的选择,调研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表示,“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因为很多企业的级别高、体量大、保密性强,我们费了很大功夫进行前期联络工作,在多方帮助下才得以联络成功”。
调研组在圈定调研目标后,便在组内成员间进行了“总分式”的详细分工,分为整体性研究、产业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三个部分。通过这样详细且清晰的研究规划,调研组更清晰地厘清“156项工程”对工业化的贡献、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对国有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经过努力,调研组目前已收集到相关企业的百余种资料。这些资料丰富了“156项工程调研”项目研究数据库,也为深入研究这些企业与所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代际对话觅发展密码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采用“三代人访谈法”,针对企业中的老、中、青三代技术骨干与管理层展开分层调研。所谓“三代人访谈法”,即调研组每到一个企业,会根据技术、宣传、管理等不同主题找不同的三代企业员工,再根据产品、装置、工艺等问题与他们交流。这种“代际对话”不仅让调研组更能了解企业发展脉络、还原历史真相,也能通过对比得出一些能够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华北制药厂的调研中,团队通过“三代人访谈法”,挖掘了齐谋甲等老一辈专家在20世纪突破苏联发酵技术的细节。
20世纪50年代,我国青霉素的产量很低,从苏联引进了涉及青霉素和抗生素的项目。华北制药厂的技术人员齐谋甲被派到苏联学习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在苏联期间,他废寝忘食地研究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把菌种的生长特点、青霉素的发酵参数、工艺等全部掌握,学成归来后担任车间主任,并在苏联专家撤退后成功选育出更优菌种,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探索精神与敬业奉献为华北制药厂的青霉素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制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金链问题,华北制药厂被煤炭企业并购,在行业中的排名急剧下降。经过与当前主管层的深入沟通后,调研组发现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地方改制过程中“谁出资谁主导”的逻辑——煤炭企业缺乏在生物制药领域的专业能力,导致研发投入的持续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煤炭企业下属的二级公司金坦生物,通过疫苗研发成功实现了转型,年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60%以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充分证明了“专业深耕”对于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军工、石化等企业的严格保密制度,调研组采用了更灵活的策略。在调研兰州石化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历史资料残缺,调研难度增加。面对档案无法查看的困境,调研组尝试从外部寻找替代资料,如在俄罗斯搜寻俄文资料,并利用俄文资料与企业内部尚留存的会谈纪要等进行对照,以此获取准确历史信息。
调研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于文浩表示,有的企业对调研并不配合,增加了调研的难度,但调研组秉持不轻易放弃的态度,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最终获得企业同意,保证调研工作顺利开展。
调研组通过俄文档案、厂志资料,比对与老员工现场访谈的资料,厘清了当时苏联技术援助与自主创新的真实比例,认为实际上当时我国自主创新比例非常高。这一发现彰显了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细节,调研组还发现了许多被忽视的技术转折点和创新点,这些都对后续的技术史研究和企业发展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彰显技术史与
社会责任的双重叙事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场学术之旅,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红色之旅。“156项工程”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些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没有大型机械,就用肩膀扛;没有苏联专家,就自己摸索!”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
成功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无不被这些企业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奉献精神所感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已能制造汽车和飞机,但油品质量问题却成为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面临苏联技术撤离困境时,兰州石化研发人员不畏艰难完成油品研发,有力保障了飞机和汽车的正常运行。于文浩动情地对记者说道:“当时许多工人在前线,关节已经变形,无法正常行动,他们却依然坚守岗位,继续工作。”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自主技术研发中的坚韧与拼搏,体现了全国上下的团结协作,也让调研组对中国工业发展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156项工程”的成功不仅源于技术突破,更源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于文浩感慨道:“这些工人用血肉之躯填补了技术鸿沟,其精神遗产比产值更值得铭记。”
在武汉钢铁集团调研中,调研组发现国有企业的红色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企业建立的内部厂史展览厅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党领导工业建设的艰难历程与光辉成就,调研组提交了发挥国有企业红色教育资源、推进国有企业党史学习教育的建议。
调研组还走进坐落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这里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成就背后,是无数产业工人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他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术,更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工业的责任感。
调研组在深入了解中国一重集团的发展历程后,深受震撼。他们看到,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每一位员工。这种力量,正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正是在这些鲜活调研经历的启发下,调研组突破了“唯GDP论”的局限,加强关注国企在技术贡献、产业链安全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全自动化车间“机器人林立、人影稀疏”的景象,彰显了“大国重器”向智能化转型的进程;鞍钢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环保升级等案例,展示了国企在确保民生和承担生态责任方面作出的默默奉献。同时,大型国企对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也是其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这些也令赵学军更加认识到:“效率只是评价国企的一个方面,它们在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链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方面所承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此,调研组特别关注市场体制下国有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提交了国有企业改革应做好公共性与企业性相协调的报告。
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智慧
“156项工程”留给当代的不仅是回忆,更是一种“自主攻坚、使命必达”的精神基因。今天,这种奋斗基因仍是破解“卡脖子”困境的核心动力,也鼓舞了调研组全力以赴、不断推进项目研究持续深入。
目前,调研组已初步完成了关于“156项”建设工程建设与投产、“156项”建设工程与洛阳城市经济发展、“156项”建设工程与鞍山城市经济发展、“156项”建设工程与钢铁产业发展、“156项”建设工程与石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书稿。调研组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156项工程”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与成功经验,为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此外,他们还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体现了调研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调研组将继续挖掘“156项工程”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推动中国工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156项工程调研”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叩问。调研组以扎实的调研工作证明,国企改革不能简单复制市场化模板,而需在历史经验、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间寻找动态平衡。重器无声,魂系国家命脉。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将在中国工业化的长河中澎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