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厥研究中心承办的“新史料与新方法——首届中国边疆史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斯坦、日本、韩国等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边疆史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范恩实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范恩实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中国边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及学科建设成果,他提出,本次论坛既是中国边疆研究所推动中国边疆史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更是回应学科创新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中国边疆史研究并非孤立的区域叙事,各国学者需依托新史料、运用新方法开展深度对话;当前史学研究正处于“守正创新”的转型期,“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交叉”已成为研究创新的核心路径。他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推动各国学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新史料的跨国界、跨学科应用和理论、方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国边疆史研究不断创新发展。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副主任齐会君主持。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外学者围绕边疆史关键领域分享前沿成果,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深入剖析中国语境下“边疆”概念的古今内涵与外延的差异性,为理解边疆历史维度提供理论参考;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教授安德烈·扎比亚科(Zabiyako Andrey)系统梳理了黑龙江流域岩画遗址的分布情况,解析不同区域岩画的文化特征与差异;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教授具兰憙聚焦航路与补给地变迁,探讨其对古代渤海国与日本交流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教授巴库特·阿曼巴耶娃(Bakyt Amanbaeva)通过对楚河流域与伊塞克湖沿岸古城的佛教、景教遗存的研究,揭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文化的交融轨迹。
论坛设置三场专题研讨,中外学者围绕“跨学科视域下的边疆史研究”“多语种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欧亚社会的族群互动”“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交流”四大议题,各抒学术见解,交流研究心得,展开热烈讨论。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宋玉彬、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拜根兴分别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专家们既肯定了会议发表成果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也从史料运用、研究方法等维度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与会学者合影
本次论坛的举行,不仅为中外学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更推动了新史料、新方法在边疆史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对促进中国边疆史学科国际化发展、深化欧亚区域历史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陈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