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学科技创新育人“新生态”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战略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视域,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强国,科技是引擎,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育人“新生态”,是大学为响应教育强国战略与科技范式革命双重使命,通过理念、机制、资源、评价联动的深层变革和进化建构的复杂适应系统。

  教育强国战略与科技革命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战略催生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冲击的迭代交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高等教育育人的价值坐标。AI时代,教师的核心能力已从“知识储备”转向“育人智慧”。面对现实发展的双重挑战,大学科技创新育人体系的深刻变革是一场关乎国家战略落地与民族复兴进程的人才培育工程。

  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重塑和再造。当“国之大者”为破局“卡脖子”技术清单背后的人才短板,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传统高校教育的科教分离、产教脱节和学科壁垒等结构性失衡,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难以反哺课堂;企业急难愁盼的真实问题进不了课题,学生能力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目录固化,交叉创新受阻等育人模式效率严重低下。国家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迫切呼唤大学教学贯通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锤炼大学生的批评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这种催生机制促使大学重构育人逻辑: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研中学”“创中学”的实践场域,让青年学子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成长,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不断冲击和瓦解着传统学科边界,催生大量交叉融合的创新领域。智能算法重构知识生产范式,开源社区颠覆封闭式研发模式,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按月计。面对这样的变革速率,唯有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新型育人生态,才能让学生站在科技前沿捕捉创新机遇。这要求大学打破院系藩篱,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更要深化校企合作,将产业真实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实验室的成果流动到生产线,再将产业痛点带回课堂。

  在教育强国战略催生与科技革命冲击的双重驱动下,大学亟须打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新生态:一是构建“导师+团队+项目”的立体化培养机制,让教授专家领衔的有组织育人团队成为创新孵化器;二是建设虚实结合的育人空间,既有顶尖科研设备的硬支撑,又有虚拟仿真平台的软环境;三是完善弹性学制与学分互认制度,为拔尖人才个性化成长松绑。更重要的是,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在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

  构建育人“新生态”的

  四大核心维度

  重塑什么?这是确保教育强国战略育人蓝图精准落地的核心环节,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方向。对育人理念、模式、机制、主体等核心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是真正扛起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学科技创新育人使命和责任的根本遵循。

  理念升维: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能力锻造。科技创新育人理念升维的核心思想蕴含着从单一维度、静态层面向更高维度、动态系统层面的根本性跃迁;从“传递—接收”的单向线性模式向“激发—建构—协作—创造”的多维互动系统模式的范式转换;从关注静态结果(知识掌握度)到关注动态过程与长期潜能(思维品质、问题解决力、创新力)的价值重塑的结构性变革。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大学实现认知跃迁——把科技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脉络,构建“以研促学、以创带学”的新范式。

  模式创新:打破壁垒构建开放协同的空间创新育人新格局。科技创新育人模式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重构大学科技创新的组织运行方式、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合作机制,有效打破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学科边界、组织壁垒、信息孤岛、利益纠结和文化隔阂,构建起基于多元参与、开放共享、深度协同、价值共创原则的新型大学科技创新育人生态系统,打造“学科集群+产业联盟”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机制重构:建立动态适配的科技创新育人激励机制。科技创新育人机制重构的核心是改造传统激励机制,打破以固定指标、短期结果、均质化奖励为核心的静态僵化体系,构建起基于实时反馈、情境感知、多元价值识别、弹性调整原则的自适应性育人激励生态系统。其本质是通过动态化、精准化、生态化的设计,确保激励资源能适配不同主体的个性化差异性贡献,有效牵引长期价值创造,最终形成大学生自我进化能力的创新内驱力。现行评价体系偏重论文数量,难以匹配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主体激活:构建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育人共同体。科技创新育人主体激活的本质是通过权力重构与动能解放,系统性破除传统科层制下的角色固化与动能抑制,使教育全域角色(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管理者、产业导师等)从“被支配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从“资源消耗者”蜕变为“生态共建者”,最终在科技创新熔炉中淬炼出人人赋能、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育人生命体,即“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育人共同体”的实践形态。

  迈向科技创新育人“新生态”

  顶层设计联动需强化战略协同。顶层设计联动不是机构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战略协同重构大学科技创新育人机制,以目标咬合引导资源定向涌流,以规则互认打通人才成长链,以评价共治守护科技创新育人的长周期效能,不断进阶为“目标共感、资源共流、价值共生”的科技创新育人生命体。产教融合制度化重在落地生根。当产教融合从“名校名企联谊会”升级为“育人—创新—产业”三位一体的制度生命体:企业车间长出教室场景;教师履历流淌产业基因;学生简历刻写真实战场。产教融合制度化“落地生根”转化为多维制度革命,用刚性规则迫使产教双方基因重组,为科技创新育人新生态构建提供不可逆的底层架构。师资队伍升级呼唤双向赋能。师资队伍升级所践行的“双向赋能”机制,其本质在于以制度为牵引,推动教师能力与生态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从而为科技创新育人“新生态”注入持久的核心动能。数字基座赋能打造智慧育人空间。智慧空间是数字基座能力落地、育人模式创新、新生态价值实现的核心载体和试验田。数字基座构建科技创新育人“新生态”中最根本的数据融通、能力复用、生态开放问题,为系统性变革提供了统一、智能、灵活的“核心操作系统”。

  (作者系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副研究员)

【编辑:王志强(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