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融合”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措并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机制,不仅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更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展现了当代中国的蓬勃生机。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推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系统完备、衔接配套的政策体系。

  从2021年开始,我国人均GDP正式跨越1.2万美元门槛,已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广大人民群众也进入到文化和旅游的大众化日常消费阶段。从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到荣昌卤鹅、景德镇陶瓷,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旅消费热点纷纷涌现,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发展范式,并带动餐饮、交通、住宿、演艺等关联产业同步增长。而且,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体现在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等多个维度。各地积极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路径,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我国创新实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通过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通过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打造出一条彰显中华文明、惠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长廊。在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方面,各地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起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打造出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陕西创新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通过兵马俑、汉阳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文旅融合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已有2000多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浙江安吉余村、安徽黟县宏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典型案例,探索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路径。

  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释放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正持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文旅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展示和消费体验方式。

  通过广泛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我国文旅基础设施与服务体验得到整体提升。当下,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文旅云平台体系。重点文旅场景实现境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外国游客支付便利度不断提高。数字藏品、虚拟现实游览、人工智能导览等文旅新业态广泛应用,助力景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实现管理智能化、服务精准化、体验沉浸化。以“故宫”“敦煌”为代表的文博机构,借助数字技术让珍贵文物获得了当代生命力,打造出一批广受欢迎的数字文化IP。不仅如此,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还体现在普惠与包容上。众多景区保留并优化线下服务,进行线上平台的适老化改造和标识引导的数智化升级,有效弥合“数字鸿沟”,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探索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机制,不仅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也极大丰富了文化传播方式。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手段,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区别于线下形式的线上“第二舞台”,许多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此获得新生。通过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更广范围、更高效率的传播和共享。例如,抖音平台数据显示,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相关内容覆盖率达99.74%,全年播放量近4000亿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走进当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两个融合”

  全面激活入境旅游市场

  “十四五”期间,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举措成为激活入境旅游市场的关键引擎。其中,“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深入实施及其“朋友圈”的持续扩大,显著提升了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便利度和体验感。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2024年,入境我国的境外游客达到1.32亿人次,总消费额942亿美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97.2%和93.5%。2025年1—8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6亿人次,其中外国人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而免签入境外国人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的62.1%,同比上升52.1%。2023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签证、移民、口岸、免退税和支付便利化等政策,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规模和效益取得了超预期增长。若保持当前增速,预计2025年全年入境我国的外国人总量将突破3500万人次大关,开始接近在世界入境旅游市场居于前列的日本。

  在这背后,是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活动在全球50多个国家开展,有效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政策红利立竿见影转化为市场热度,外国游客得以深入中国腹地,从东北的锅包肉到潮汕的生腌,从覆盖全国的高铁网络到整洁有序的地铁出行,他们亲身体验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自发地在社交媒体分享见闻,成功突破了一些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信息茧房”。“City不City”等网络热梗的流行,正是这种自发传播、深度体验的生动体现。入境旅游市场已经明确呈现出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的总体趋势,外国游客不仅是来欣赏我国的自然风景,更是来体验中国式生活方式和节日文化。

  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文化合作机制,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网络游戏、影视剧、网络文学等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出口新亮点。2024年,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流浪地球2》《三体》《哪吒2》《南京照相馆》《山海情》等影视剧在国际上获得良好反响,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传播超过1万部作品。这些文化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效传播了中国声音,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从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明确要求,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我国文化和旅游领域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优化文旅产品服务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更要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文旅产品和服务,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研究员)

【编辑:项江涛(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