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全球“乱局”加剧;以此为对照,“平安中国”正成为中国发展成就的新名片。“十四五”期间,平安中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突出成就,为以高水平公共安全支撑高水平平安中国作出巨大贡献。
一是制定了现代化的应急管理发展战略。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专节部署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求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不仅扩展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容范围,还将其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这一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应急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在安全生产领域,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数首次降到个位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3.8%;在自然灾害领域,主要表现为“三个下降”,即2021年至2024年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比“十三五”时期下降了31.3%、23%和34.3%;在公共卫生领域,不仅成功应对了全球新冠疫情的挑战,还通过成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改革,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奠定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形成了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价值谱系。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价值谱系提供了集中的法律表述。其中,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依法科学应对,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应当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产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需要及时就医的伤病人员等群体给予特殊、优先保护。”第八十二条规定:“对于突发事件遇难人员的遗体,应当按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科学规范处置,加强卫生防疫,维护逝者尊严。对于逝者的遗物应当妥善保管。”第八十四条规定:“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因依照本法规定配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或者履行相关义务,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难看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一总的价值目标的引领下,应急管理初步形成了“尊重生命”“尊重弱者”“尊重逝者”“尊重隐私”等一系列现代化的价值规范,明确了应急管理的价值关怀,为应急管理实践中的价值权衡、价值选择提供了明确指引。
三是形塑了现代化的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加快推进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以“一体多元”的包容性结构增强整体合力。在促进横向一体化上,一方面,强化多部门协同。例如,在公共卫生领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自然灾害领域,“国家减灾委”更名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将自然灾害应对的集中化指挥协调扩展至全过程;在安全生产领域,新修订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三管三必须”原则,即“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加强了安全生产风险预防中的多部门协同。另一方面,改进指挥协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新修订生效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新增“管理与指挥体制”一章;新修订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立和运行提供了基本框架。在促进纵向一体化上,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向基层延伸。2024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建设与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相匹配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在提升多元性上,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性。
四是建立了现代化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发展风险预控、预减、预警多重防御机制。在风险预控上,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中,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至2025年4月,每千次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数从行动开展之初的4.9项上升到31.4项;截至2025年9月,全国各地累计排查重大隐患116万多项,整改率达98.4%,在风险预减上,切实推进工程性减灾。例如,通过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等多种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成2.35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15万余户、51万余人实施避险搬迁,排除约330万群众的灾害威胁;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校舍加固,完成376.8万农户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8万余座,中小河流治理河长6万余公里。在风险预警上,持续扩展监测广度。在自然灾害领域,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在安全生产领域,实现对全国7600余家危化品企业、3300余处煤矿、3800余家工贸企业、12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在线监测;在公共卫生领域,在1041所哨点医院开展新冠、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覆盖所有地市和代表性县区。
五是增强了现代化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探索应急管理范式创新。一方面,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积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应急管理业务流程。例如,制定实施《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IPv6、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为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超前探索人机物融合的应急管理新范式。例如,具有全球亿级参数量的“谛听”、定位为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指挥应急大脑”的“久安”等大模型的发布,以及DeepSeek等大模型在应急管理部门的本地化部署,为发展“智慧应急”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不仅为“十四五”期间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推力,更为“十五五”期间深入探索人机物融合的应急管理新范式按下了加速键。
(作者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