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之治”社会工作新局面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战略地位、体制机制、治理效能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工作战略地位更加强化

  “十四五”期间,社会工作服务成为社会工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性升级。这一升级集中体现在机构改革、战略定位和体制机制三个层面。

  社会工作管理体系实现重大突破。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中央社会工作部。随后,各省、市、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成立。党的社会工作部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生态系统向强生态系统转换,解决了以往社会工作职能分散在多个党政部门而资源整合、联动协同困难的挑战,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党的社会工作部门,是党加强新时期社会工作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组织变革,是从政治大局和执政基础的高度对“社会领域”的重视。

  社会工作战略定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十四五”期间,社会工作被确立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被提升到“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战略高度。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工作巩固党的执政根基、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关键作用,为其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政治指向。

  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新的体制和定位下,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作为党委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更加彰显

  “十四五”期间,我国基层治理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党建引领下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特别是在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组建后,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保障得到系统性强化,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各地坚持和发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了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治理覆盖面延伸至新兴领域。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新路径。通过加强政治引领、创新组织设置和优化服务供给等方式,促进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开新拓新,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数智技术深度赋能基层治理。“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各地借助智慧治理平台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探索“政策”找人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的深刻转变。

  群众参与和基层韧性充分展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不断拓展服务空间,主动嵌入多样化群体的生活场景,持续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基层社会的活力大大增强,在应对各种挑战与危机中展现出非凡的凝聚力。

  社会组织的协同角色更加凸显

  “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组织迎来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在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期间,根据民政部最新数据,全国引导培育发展了270万家社区社会组织,五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25亿元,支持543家社会组织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服务活动。

  社会组织参与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社会组织从过去单纯的服务提供者,日益转变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86万余家社会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领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着凝聚服务群众、加强社会连接、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作用。

  专业服务与民生保障作用凸显。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一步参与到困难群体支持和基层治理服务中,提升了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助力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能级提升。

  社会工作人才支撑更加坚实

  “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报名人数不断攀升,2025年高达223.6万人,创历史新高。有学者估计,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为206万人。目前已有785人通过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

  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优化。社会工作专博的设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新突破,至此我国已建立起覆盖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体系,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系统性优化。高校的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党的社会工作的政治要求;教材编写更加注重总结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也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人才激励与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持续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从能力提升、制度保障、关心关爱和专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入手,系统性推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多地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社区工作者成为热门职业,招考报名人数不断创新高。

  “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体制化、体系化和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制框架和实践路径。面向“十五五”,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一核心目标,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关联生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新路径、群众工作新方法、社会服务新体系、社会治理新格局和社会文明新形态。一个体制更健全、体系更优化、技术更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新格局,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进人民福祉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编辑:项江涛(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