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促进我国区域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领导我国在地区发展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以及区域重大战略推进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描绘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画卷。
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加快形成。
一是区域增长格局更加均衡。2024年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70.2万亿元、28.7万亿元、28.7万亿元、6.3万亿元,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人均GDP分别为12.4万元、7.9万元、7.5万元、6.7万元。与2020年相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有所缩小。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以执业医师数为例,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执业医师数分别为171.2万人、97.3万人、103.3万人、29.3万人。与2020年相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差距逐步缩小。三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明显改善。全国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2024年总里程达19.1万公里。在铁路建设方面,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从2020年的9.3万公里增长至2023年的10.02万公里,东北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从2020年的1.84万公里增长为2023年的1.92万公里。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向好。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8万元、3.33万元、3.11万元、3.32万元,与2020年相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稳步缩小。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共赢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2020年的2.56下降为2024年的2.34,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由2020年的1.97下降为2024年的1.79,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20年到2024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2.7%降至32.3%,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提升。2024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已经达109万所,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2024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37万公里,我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优良中等路率达94.8%,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在2021年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截至2024年底已经有246个区县实现了优质均衡。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2亿户,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红利逐步释放。我国通过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的流动,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相比于2020年提高3.11个百分点。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地”的要素,正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稳妥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取得进展。以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引导“钱”的流向,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覆盖更广。
区域重大战略向纵深推进
“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重点优先与统筹并进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实施的空间载体更加丰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逐步构建起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在京津冀地区,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协同共建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北京研发+津冀协同制造”模式;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共治等成效显著。在长三角地区,该地区在共建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行政壁垒逐步消除;2024年长三角地区R&D经费超过1.1万亿元,积极推动科研联合攻关、科研平台共建共享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百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衔接“软联通”均呈现深化推进特征,在卫生健康、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合作逐渐增强,在跨境金融、数据流通、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领域积极探索,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在长江经济带,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例如,2024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黄金水道效能不断释放,加速航运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以水安全为核心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积极推进建设主体功能清晰、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黄河流域耗水量从2020年的435.35亿立方米降低至2023年的392.46亿立方米,水资源节约利用深入推进;着力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生态环境准入,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市环境治理结构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国地区差距持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区域重大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利推进。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亟待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协调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展望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应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联动、着力激发区域协调发展内生动力等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更加富有成效的实践解决方案,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