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中国产业体系跃升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跃上新台阶。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链重构的复杂环境,我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初步建构起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突围”路径。

  产业体系迈向质效并重

  在“十四五”时期,中国产业体系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的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体系完整性日益巩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拥有全门类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体系不断补短板、提质量、强韧性。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产业链韧性显著提升。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设计—制造—装备—封装测试”全链条发展。

  二是产业体系先进性加速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84.0%、66.8%。“十四五”以来,我国产业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部署量的54%,已建成超3.5万家基础级、7000多家先进级和23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不断突破,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身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是产业体系绿色化深度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已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跃升。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完善,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产业能效提升成效显著。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1.6%。零碳工业园区广泛试点,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幅提升,生态效益加快转化为经济价值。

  形成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离不开“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布局。国家构建起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一方面,直接成立一批聚焦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设立原创技术策源地,鼓励其在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研发投入。除直接构建战略科研力量体系外,国家还通过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激励更多企业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这种“国家主导+多元参与”的研发模式,既能保障长期投入的稳定性,又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创新效率。

  二是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在一批“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的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也日益成熟。“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化。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更进一步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堰塞湖”。

  三是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加强科技、教育、财政、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协同,持续完善产业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了全链条创新生态。在产业方面,“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统筹协同。在金融方面,国家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向长周期、高风险领域。这种政策“组合拳”,有效弥补了市场失灵问题,同时避免了过度干预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

  实现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突围”之路,可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是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创新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技术竞赛,而是致力于提升全民福祉的社会工程。根据“共同富裕”目标,坚持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如数字技术下沉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支持,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创新发展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二是长期坚持以创新为引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产业发展的核心经验在于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双轨并行,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跃升。在产业布局上,强调集群化发展以提升效能。保持开放协同与自主可控的平衡,强化产业链稳定性。总之,以创新驱动产业质变,以集群化提升规模效应,以开放合作拓展空间,最终构建安全可控、绿色低碳、数智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技术追赶策略。不同于某些发达国家依赖原始创新的“先发路径”,中国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渐进式发展模式。经历长时期的积累,到“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加快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导,实现从“模仿”到“超越”的转变,这充分体现了“阶梯式跃迁”模式降低技术跨越风险的同时能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优势。

  四是采用安全与发展并重的产业链治理模式。在全球供应链动荡加剧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陷入“安全优先”或“效率优先”的两难选择。中国探索出一条“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模式:对于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坚持自主可控,建立备份系统;对于竞争性产业,则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参与竞争。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刘翔英(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