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变革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不仅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勃勃生机。

  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主题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在提量增质基础上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关口,五年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拓展,经济发展加快转向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制造业结构更加优化。2021—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9.2%,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8.4%。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过去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消费结构向发展享受型加速转变,新型消费、升级消费蓬勃发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5%,更多资金流向高技术产业、社会民生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走深走实,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的态势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持续发挥,2024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合计提升至42.9%。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步伐加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3.9%提高到2024年的67.0%。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得到巩固拓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缩小至2024年的2.34。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呈现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气象。

  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时期,我国始终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屡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2025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跃升至第10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百强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科创成果加快转化落地。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得以破解,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力显著提升。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累计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有力支撑了数智化应用落地普及。

  改革开放进入系统集成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的改革开放呈现出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的显著特征,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构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规则不断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的106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保护和增强,市场主体总量从2020年的1.4亿户增长到2024年的1.89亿户。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物流服务有序降本增效,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制度型开放实现新突破,多元化贸易格局加速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增加到22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过了“十三五”期间的总额。我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比重由2020年的29.1%升至2024年的50.3%,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量突破11万列。

  民生福祉达到历史新水平

  “十四五”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夯实民生之基,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经济向好、就业稳定有效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2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4.1万元,年均增长5.5%。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20年的37.1辆增加到2024年的51.2辆。

  聚焦民生之需,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惠及全民。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得到加强。

  回应民生之盼,加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刘翔英(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