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武夷,理学源流。这里是朱子理学的萌发与集大成之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厚重篇章。福建在理学研究方面承担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2025年,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迎来成立20周年。2005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开启了系统研究、传承与弘扬宋明理学,特别是朱子文化的新征程。
20年砥砺深耕,今朝硕果盈枝。作为国内朱子学与宋明理学研究重镇,研究中心有效整合国家与地方院所的顶尖理论和人才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科研格局。近年来,研究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朱子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深挖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朱子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宝贵财富,立足福建作为朱子理学发源地的独特优势,着力构建朱子学研究与传播的核心高地,积极探索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路径。
近日,记者走访研究中心,探寻其从文献考据到哲学阐发、从书斋学问到服务社会、从区域研究到走向世界,书写出的文化传承“福建样本”。
筑学术研究之基 塑理学传承之魂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福建,作为朱熹生于斯、长于斯,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最终构建起宏大精密理学体系的核心区域,坐拥着得天独厚、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福建不仅是朱熹的故乡,更是其思想形成、发展与传播的关键地缘基础。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便确立了深入挖掘福建朱子文化资源,提升朱子学研究在福建乃至全国学术地位的核心目标。多年来,研究中心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年笃行不怠,研究中心始终深耕朱子学与宋明理学这片“责任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文献整理、理论研究等领域持续发力,向着打造国内一流学术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人才队伍体系日臻完善。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全省资源,积极吸纳有志于朱子学与宋明理学研究的青年才俊,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学者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生动局面。在学科构成上,研究中心面向全国招贤纳士,汇聚了来自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科研力量,实现了研究队伍的多元化、跨学科融合。
科研导向清晰明确。研究中心坚持立足中国、面向时代的科研立场,在夯实“宋明理学文献整理研究”等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开拓“朱子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朱子学与两岸文化认同研究”“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史研究”“朱子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研究”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回应时代关切。
研究成果丰硕厚重。研究中心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轮驱动。一批如《朱熹〈中庸〉学研究》《注释、诠释与建构——四书学与宋明理学的发展》《朱熹自然观与当代生态道德建设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既深入理学元典,又观照时代课题。同时,《朱子学与台湾文化意识研究》《战后台湾儒学研究》等项目,聚焦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展现了服务现实的担当。《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东亚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等项目,有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贡献了智慧。
探研究模式之新 拓文化传承之路
学术研究范式的创新,是推动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关键。20年来,研究中心围绕朱子学研究主责主业,不断推动学术研究模式迭代升级,从相对单一的哲学义理或文献考证,向多维度、立体化、跨学科的研究体系转变。
在中国哲学研究,尤其是宋明理学领域,文献考证与哲学义理阐发是两种主要研究路径。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丰谈道:“扎实的文献整理、研究和考证,能为阐发思想义理奠定坚实基础。但这并不排斥从哲学层面,结合现当代理论与问题对古人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后者往往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品端介绍,研究中心始终将一手资料的广泛收集与深度阐释置于核心位置,力求学术观点的原创突破,并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挖掘朱子学的时代价值,推动研究成果反哺社会、服务实践。
当前,宋明理学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刘丰表示,研究中心在注重文本与义理研究的同时,也日益关注理学思想与当时社会生活的互动关联。“例如,朱熹思想在福建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社会结构、政治环境、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将哲学思想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考察,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近年来,研究中心的研究模式再次升级,着力推动朱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寻求古老智慧与时代精神的连接点。研究中心联合多方力量,将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推动出版了《朱子文化·小学读本》《朱子文化·中学读本》《朱子文化·大学读本》等系列教材,构建起贯穿大中小学的朱子文化教育体系。
研究中心还组织专家深入地方开展文化资源调查,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例如,参与南平、尤溪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五夫朱子文化生态园建设的论证,为考亭书院重建提供咨询,助力建瓯打造“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文化品牌等。此外,“朱子家训诵读”“朱子故事你我讲”“朱子戏剧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朱子文化从书斋走向民间,从历史走进现实,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了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赋活化传播之能 展文明交流之卷
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新要求,研究中心积极探索朱子文化传播新路径,在遗产保护、文旅融合、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协同发力,让朱子文化从地域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守护文化遗产是传播的根基。研究中心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致力于朱子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文庆介绍,自2012年起,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呼吁抢救武夷山五夫镇朱子遗迹,完成140处朱子文化遗存调查论证,推动《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名录》公布,并围绕保护现状撰写多篇对策建议,让历史遗存成为讲述朱子故事、传承朱子精神的实体载体。
推动文旅融合是活化的有效形式。研究中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出《关于创建闽北国家级朱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积极参与福建“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南平市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效益的双向赋能。
“朱子文化不仅属于福建、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宋建晓表示,要将福建打造成为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高地,必须立足两岸、放眼世界,推动朱子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在促进两岸融合方面,朱子文化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连续举办十八届的“海峡两岸青年学子走‘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以及两岸学术机构的紧密合作,极大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
在推动文明互鉴方面,研究中心坚持开放合作,不断创新交流载体。20年来,研究中心共举办30余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合作,向世界展示朱子文化的魅力,有效增强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朱子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标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符号,也是福建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宋建晓认为,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研究中心将继续紧扣时代脉搏,以整合力量、系统推进、打造品牌、提升影响为抓手,通过完善机构机制、深化理论研究、拓展宣传交流、建强人才队伍等举措,为宋明理学和朱子文化研究提供更加体系化的支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与“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