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学者共议二战历史

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叙事框架

2025-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潘玄烨)10月1—7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相继在俄罗斯三所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二战史诸多关键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抗战史研究是会议的重点之一。莫斯科师范大学亚非国家近现代史教研室教授奥斯特洛夫斯基剖析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困境,指出日军侵略对中国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分割与破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以晋察冀边区为例,阐述了根据地小农经济与中共机构的深入互动,指出小农经济不仅支撑了根据地财政,更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基石。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戴建兵通过考察冀南银行,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掌握货币规律、建立稳定本位币体系方面对巩固货币阵地、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作用。西南大学教授刘志英则通过考察重庆金融文物,揭示了战时金融体系对支撑持久抗战的经济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魏文享关注战争财政体制及战时财政能力问题,解析了多国战争经费的筹措方式及其得失。
  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历史记忆建构同样是会议热点。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邢来顺系统梳理了联邦德国反思二战罪责的历程。他认为,将“战败日”叙事转化为“解放日”的转向,是德国能够相对自信反思历史的重要原因。莫斯科师范大学副教授格鲁哈列夫提出,俄罗斯在相关叙事中对中方作用的关注尚显不足,呼吁双方共同制定维护历史记忆的一致方针。
  针对二战起点、中国战场价值、各国贡献评估等存在不同解读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敏超呼吁,应贯通抗战史与二战史研究视野,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宏大格局中进行审视。雅罗斯拉夫尔师范大学教授耶路撒冷斯基梳理了阐释二战胜利的三大历史哲学模式,主张中俄应基于完整史实建立自身的认知矩阵和崇高叙事,以对抗歪曲历史的理论。莫斯科师范大学校长卢布科夫、雅罗斯拉夫尔师范大学教授诺维科夫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爱林则联合呼吁,中俄史学界应共同抵制历史修正主义,传播历史真相,维护历史正义与和平秩序。莫斯科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阿南琴科认为,应深刻认识霸权主义与帝国主义本质,致力于构建有利于人类长远和平的国际秩序。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吴贺以俄罗斯国防部“卫国烈士公共数据库”与中国境内苏联烈士纪念系列设施的数字化合作为核心,分析两国在数据共享、国际主义叙事合作中的实践经验。她提出共同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祛除欧洲中心论的叙事模式,为全球数字时代的历史正义维护提供新范式。
  与会学者认为,有必要在史学专著和教科书中加强对于二战内容的编纂,清晰呈现中国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共同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框架,塑造更为客观、公正的历史认知。
  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及莫斯科师范大学、雅罗斯拉夫尔师范大学、俄罗斯师范大学等多所中俄高校联合主办。
【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