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才多向流动亚洲国家更具吸引力

2025-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未来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的地区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这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威廉·克尔(William R. Kerr)在其《全球人才的礼物:移民如何塑造商业、经济和社会》(The Gift of Global Talent:How Migration Shapes Business, Economy & Society)一书开篇中提出的观点。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以及全球贸易竞争加剧,正在推动全球人才链发生转移。此前,亚洲留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和地区学习后倾向于留在当地就业,但现在他们更多的是回到自己的国家或前往亚洲其他更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学习或工作。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校长兰根·班纳吉(Rangan Banerjee)也表示,全球人才正在向亚洲转移,人才流动从过去的单向变为多向。围绕人才全球流动的特征与趋势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全球人才流动方向更具多样化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丽贝卡·科利(Rebecca Colli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众所周知的供应链,学术界关于人才链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人才链与传统的供应链不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由人才、技能和潜力共同驱动,能够为组织提供充满活力的劳动力。还有一些学者将人才链称为人才供应链管理(Tal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认为这是一种获取、管理和优化组织员工队伍的战略方法。人才链将供应链原则应用于人力资源,将人才视为需要高效获取、开发和部署的关键资源。
  科利说,无论是人才链还是人才供应链管理,其研究对象都是人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以人才为中心:制造业不断演进的使命》(Putting Talent at the Centre: An Evolving Imperative for Manufacturing)显示,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已整体放缓,美国71%的制造商在维持劳动力稳定性方面举步维艰。只有那些转变思维模式,将人才作为重点投资对象而非成本的企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未来工作中心高级讲师肖恩·克鲁格(Sean Kruger)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秩序,曾经单向流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正在转向其他区域,如亚洲。这一新趋势将会使全球创新实现新的平衡,并可能改变全球影响力版图。美国政府不断调整的签证政策正在阻碍人才前往美国,降低了美国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亚洲多个国家正在积极推出一系列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计划,不仅为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水和科研预算,而且还制定住房、晋升等政策。
  班纳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技术和地缘政治是推动全球人才流动发生变化的两大因素,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让亚洲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应对全球问题(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方面迎来发挥主导作用的机会。他以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为例解释说,10—15年前,该校多数优秀学生愿意赴欧美深造,而现在仅有约10%的学生选择出国,多数学生更愿意留在印度,印度的创新和创业氛围浓厚,创业生态系统正在蓬勃发展。
  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在提及中国的人才流动情况时也表示,全球人才正在向中国倾斜。他提到,“25年前,很多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会选择去美国等西方国家求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如今,许多中国高校的教师会在西方国家和地区攻读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继续科研工作。而且大量优秀的中国学生更多地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学习或进行科研工作,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中有90%留在了中国,这是一种重大的转变。现在中国的优秀人才已经具备国际顶尖水平,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约40%的学术论文来自中国”。
  亚洲逐渐成为全球人才新中心
  随着亚洲逐渐成为全球数字人才和创新的新中心,北京、班加罗尔和东京的科技企业创新活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科利表示,相关数据显示,亚太地区一共有14个城市跻身全球科技排名榜前50名,该地区正迅速成为下一代科技专业人士的聚集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网络安全领域。目前,受人工智能需求激增的推动,全球科技人才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职位数量正在增加,而传统的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位数量则正在下降。从全球风险投资(VC)交易排名来看,排在前十名的城市均位于亚太地区,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成为全球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日本和韩国的城市也在不断崛起;新加坡虽然规模较小,但凭借高效、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对全球顶尖人才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对美国而言,全球顶尖人才的流失已经对其创新优势产生影响,未来还会危及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清洁技术领域的突破。美国的大学曾是全球的大学标杆,如今这一光环正在消退。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卡奈·奥兹登-席林(Canay Ozden-Schilling)表示,人才的到来推动着关键领域的创新,亚洲的大学正在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从全球范围来看,人才的流动也变得更加顺畅,推动亚洲国家建立了多个大型创新中心。
  奥兹登-席林表示,美国对全球人才采取的“防御姿态”很容易使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陷入孤立。随着全球人才流动速度变快,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过去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全球顶尖人才“最终落脚点”的旧观念已不复存在。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中,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谁能制造出最快的芯片或研发出下一代疫苗,而是全球顶尖人才更愿意在哪里工作以及为谁工作。
  班纳吉表示,亚洲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吸引人才的原因还包括,这些国家拥有完整的政策规划、宽松的科研环境以及更具发展潜力的生态系统。例如,在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方面,印度推行“自力更生的印度”(Self-Reliant India)和“发达印度”(Viksit Bharat 2047)计划,目标是到2047年使印度成为发达国家,增强科技产业信心。中国也致力于自主研发,不断形成了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技术能力。
  班纳吉认为,更多企业转移至亚洲地区是吸引全球人才留在亚洲的关键。印度众多行业及跨国企业都在积极地与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机会,气氛活跃和氛围良好的创新、创业和研发活动,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就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张亚勤表示,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大型科技公司处于全球行业前沿,为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也在持续吸引人才。中国的大学和企业能提供极具吸引力的薪酬,这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很有帮助。
  全球合作仍然很重要
  尽管如此,中国学生和家长依旧看重全球经验的价值。张亚勤说:“与其他国际学生协作、学会融入多元文化是学生们建立自信、培养全球视野和远见的重要一环,这些互动与接触意义重大。”
  全球人才流动的转变,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结构性转变?班纳吉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制定相关政策,避免这种趋势昙花一现。在班纳吉看来,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一方面,美国在多个领域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这将长期影响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心态。学生不愿看到,自己花费数年时间在海外求学但结果却是要担心自己的学业进展是否会受到严重干扰。另一方面,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优质选择且更符合他们的期望,更容易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克鲁格认为,全球的数字化转型对人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必然,亚洲地区的创新模式凸显了未来的创新不再是集中式的,而是由全球性的、充满活力的亚洲主导。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琪
【编辑:王俊美(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