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助力青少年发展

2025-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崔乃文)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产品日益融入未成年人学习与生活场景,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呈现更加复杂、多元的结构性特征,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机制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建设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社会广泛关切的核心议题。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4年3月已完成12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为青少年蓝皮书的第11部,基于第12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趋势进行了系统呈现,对未成年人AI设备与应用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网络保护规制与政策治理的实际成效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水平与网络参与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青少年蓝皮书》主编沈杰指出,此前我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研究还会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但当下这个划分已经没有了。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数字的天赋性是他们这一代重要的特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其运用方式逐渐由工具型使用转向陪伴型使用,在家庭、学校与平台之间形成联动共生的新格局。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重点呈现了未成年人使用AI学习机、智能手表、语音机器人等设备的现状,揭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未成年人在使用频率、动机和场景上的显著差异,体现出未成年人数字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域性特征。在发布会上,中国经营报社副社长、《青少年蓝皮书》副主编杨斌艳现场访谈了来自对外经贸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三位学生代表,展现了年龄与性别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与AI使用的影响。
  同时,本报告关注未成年人在数字环境中的健康状况与心理风险,指出沉浸式使用、社交压力和算法推荐等因素对其行为习惯和认知建构带来的影响,强调家庭“数字反哺”现象与家校平台协同治理机制在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外经贸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校长牟成梅提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用网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是最后一道底线,要注重家庭在青少年健康用网中的重要作用。在网络素养方面,本报告通过对未成年人信息获取能力、表达行为与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分析,展示了未成年人从工具使用者向社会参与者发展的潜力与挑战。城乡未成年人在教育资源与认知结构上,具有明显的鸿沟。杨斌艳指出,在AI时代、智能时代下,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AI使用存在较大的数智鸿沟,如何运用AI去赋能弥合而非加大鸿沟是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蓝皮书》执行主编叶俊在主持圆桌论坛时指出,人工智能已深入嵌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也对未成年人产生深远影响,期待社会各界携手同行,为未成年人健康用网出谋划策。发布会上,来自业界的代表也介绍了AI在未成年人教育的应用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新举措。
  该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中国经营报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