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于继往开来,人才辈出。40多年来,我一直把胡厚宣先生的宏愿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甲骨文合集》以及《甲骨文合集补编》出版后,仍有数万片甲骨遗珠未收。为此,2008年以来,我带领课题组团队开展《甲骨文合集三编》项目,收录甲骨3万多片,目前已经全部完工。期间还完成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海内外大宗甲骨藏品的整理与著录工作,以及多部甲骨旧拓本的整理出版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DeepSeek和OpenAI等大模型出现,大大提高了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能力。这些大模型的出现对传统思维方式下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式产生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恰恰为甲骨文的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和全新的路径。放眼世界,“AI+古文字”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著名的人工智能团队DeepMind与古希腊文专家合作,不仅使得古希腊文字的残字得以修复,而且还确定了这些文字的书写时代。因此,古文字研究走出了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正确道路,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甲骨智能计算实验室顺应时代潮流,在“AI+古文字”和“科技+古文字”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本源性资源,其保护、研究、传承与活化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遗产价值链。传统方法在四大维度面临系统性挑战:保护受限于甲骨实物脆弱性与资源分散性,研究过度依赖专家经验且数据复杂不统一,传承囿于单向传播模式而难以触达公众,活化则面临文化符号与产业实践的割裂。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甲骨文深入研究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从数字人文角度出发,重构甲骨文保护、研究、传承与活化的技术路径,揭示AI技术如何推动甲骨文从“文物存续”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并系统论证新形势下甲骨文深入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当我第一次在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库房里,隔着手套亲手捧起那片刻有三千年前文字的牛肩胛骨时,我的心情无比复杂。一种与祖先遗珍重逢的激动,夹杂着一丝身处异乡、责任重大的孤寂。这些漂泊海外逾一个世纪的国宝,静静地躺在德国的博物馆里。我知道,我的使命,就是让它们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开口说话”。
在甲骨学研究中,无论是文字辨识、释文转写、材质分类、涂色分析,还是对表面痕迹,类如龟甲的盾纹、齿纹和卜兆、钻凿的观察,无不依赖着高质量、高保真的甲骨影像资料。早期甲骨的记录方式受限于技术手段,主要以拓本和摹本两种制作方式为主。近年来,随着甲骨形态学研究的需求突显和出版模式的创新和成熟,“三位一体”(彩图—拓本—摹本)式的甲骨著录逐渐成为学界主流。其中,如何制作高清无噪、字口明显的彩色图像无疑也成为藏品整理和出版中的重要议题,其合理的解决对于甲骨颜色、材质、反射成像、断边形态等信息的记录和呈现都具有关键性,甚至唯一性的作用,故而不仅是普通文物摄影师,也是专业古文字和历史学家所密切关注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