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胡厚宣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他毕生践行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犹如一座灯塔,始终照亮着我的学术征程。先生倾尽心力主持编纂的《甲骨文合集》,为散落世界的甲骨研究构建了坚实的学术基石。今天,缅怀先贤那份为学科“铺路搭桥”的担当精神,更是为了坚守那凝聚着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学术守望。
一、历史记忆:缅怀先贤,不忘初心
今年是我的尊师胡厚宣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作为胡先生的学生,我对他最深刻的感念,莫过于他那份“为往圣继绝学”的宏大志愿!胡先生的毕生心力,都倾注于将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文系统整理著录,他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收录甲骨41956片,为甲骨学研究搭建最坚实的材料基础。正是这份以全部心力为甲骨学科“铺路搭桥”的担当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我一生的事业追求。
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就与胡先生有着不解之缘。柏林所藏甲骨,是20世纪初流散海外甲骨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先生对这批材料极为重视,《甲骨文合集》收录了其中150版甲骨照片,《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则收录了422版甲骨摹本,为这批材料的著录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对这批甲骨进行全面的数字采集和精细研究,一直是学界悬而未决的期盼。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胡先生的是,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二、学术传承:继往开来,弦歌不辍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于继往开来,人才辈出。40多年来,我一直把胡先生的宏愿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甲骨文合集》以及《甲骨文合集补编》出版后,仍有数万片甲骨遗珠未收。为此,2008年以来,我带领课题组团队开展《甲骨文合集三编》项目,收录甲骨3万多片,目前已经全部完工。期间还完成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海内外大宗甲骨藏品的整理与著录工作,以及多部甲骨旧拓本的整理出版工作。
在这漫长的学术征途中,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甲骨事业弦歌不辍,后继有人。我的学生郅晓娜博士,就是一位出色的青年学者。她多年来跟随我参与馆藏甲骨的整理工作,在第一线历练成长。尤为难得的是,她既沉心于甲骨实物的整理工作,又对西方早期甲骨学史有精深研究。她对西方文献的梳理与翻译,为柏林的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晓娜博士在古代史研究所和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联合支持下,对馆藏的全部486片甲骨,展开了精细的整理与研究。她不仅完成了所有甲骨的档案梳理和二维高清影像采集,更重要的是,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创新性地引入“反射变换成像(RTI)”技术,对全部甲骨完成了三维动态影像的采集。这在海外大宗甲骨的整理工作中尚属首次,实现了研究手段的根本性技术升级。这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是中德两国学术机构精诚合作的典范。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亨丽埃特•拉沃-弗雷库尔(Henriette Lavaulx-Vrécourt)女士,感谢您对晓娜博士工作的无微不至的支持与指导!
三、技术革新:守正创新,赋能未来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这真正确认了甲骨文遗产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地位。然而,名录的入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目前全球约有16万片甲骨,其中仍有数万片深藏库房、流散海外,历经百年沧桑,正面临着风化、破损等自然侵蚀的风险。推进其数字化保护,是我们这一代学人刻不容缓的共同责任。
我们虽然无法将散落各地的甲骨实物重新汇集一处,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全部甲骨文信息的“数字重聚”,却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我近年来努力的目标,也是我当前负责的“全球甲骨文数字焕活计划”的核心内容。我们与安阳师范学院合作,共同构建“殷契文渊”从数字化向数据化甲骨文平台变身,希望利用新技术,为海内外学者创造更便利的研究条件,未来平台还将全面向AI智能化升级。
如今,我们已联合腾讯、知网等多家机构成立“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去年在韩国完成了海外首批甲骨的高保真数据采集,开启了甲骨文的数字化共享之路。就在上个月,安阳师范学院的团队远赴巴黎采集甲骨,晓娜博士又将这里的设备带到巴黎,协助他们顺利完成了3家博物馆的数字采集工作。这些成果,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是利用AI、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构建全球甲骨文全信息模型与协同平台,最终实现甲骨文的数字化永久保存、活化利用与全球共享。
胡厚宣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他们的业绩为我们夯实了牢固的基盘。今天,我正在做无愧于胡先生及已故亲人遗愿的事情!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既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也是学术谱系的传承者,更要担当技术革新的开拓者。柏林项目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我衷心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深化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将柏林项目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共同推进全球甲骨数字化的伟业,为这门古老而伟大的学问,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