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包容与开放中寻求共识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也是共享的遗产。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多元共生的客观要求。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在不断交流互动中演变。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如今,全球视野下的文明演进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大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劳曼(Lars Peter Laamann)。劳曼认为,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文明糅杂了多重因素。历史表明,没有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文明能够独善其身。文明存在的意义与旨归所在,是从包容与开放中寻求共识,而非出于某种特定的权力目的而被作为“政治工具”。
  文明的多维意义与相互交融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明”这一概念涉及价值、规范、风俗、传统等内容,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概念。对此,您如何解读?
  劳曼:“文明”的确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概念,但我们很难用精准的话语去描述何谓“文明”。因为“文明”一词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多维意义上的概念。从传统意义上讲,文明是一个哲学、历史学、人类学术语。但如今,文明也与制度、外交政策等挂钩。
  若单纯从哲学、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文明”,会发现一个完美形态的“文明”,即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然而,若从制度、外交政策等视角去审视“文明”,就容易将文明过度“政治化”,甚至产生将文明作为“政治工具”或“政治手段”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方面,人类需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多样性有时也意味着差异与分歧。在全球视野下,应如何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
  劳曼:的确,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应当被置于全球语境中去考察。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以及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需要,必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明。因此,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与分歧是正常现象。从文明起源与文明演进的角度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就不会持有一种“差异性”或“分歧性”主导文明的观念。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态的文明,在演进轨迹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交融、共通之处。不论何种国家、民族或社会所拥有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着相似的基本属性、特征、性质——在诞生之初到发展中期尤为如此。例如,都得经历从早期村落形态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转变,都得经历从城市雏形的初步形成到更大规模城市化的过程。这一点可以在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的演进脉络中得到印证。
  全球文明倡议凝聚合作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一种观点认为,与中华文明注重和谐、均衡、合作等思想相比,西方文明更注重权力与竞争,这源于历史进程中西方文明的“优越情结”。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劳曼:任何一种文明在面对外来文明时,都有表达异议或反对的权利,但采取打击或打压的手段,显然是冲动而不理性的。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人们总是倾向于接纳与自己相似的人,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
  当面对分歧时,我们可以委婉地告诉对方:“我不认为这样是对的或我不相信你说的。”然而,若能保持基本的尊重与信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同存异——这才是更为高超的做法。事实上,当我们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看待文明,就不会将焦点放在差异和分歧上,“文明优越”的情结也不会萌生。
  可惜,如今一些西方大国经常放大文明之间的竞争特性。一些国际人士固执己见地认为,文明之间的竞争是巩固国家权力的需要,将其作为政治工具,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国际纷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们身处一个变乱交织的世界,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可以视作应对现代问题、化解现代危机的有效方案。您对此作何评价?
  劳曼:2023年,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表明,中国致力于倡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并以此凝聚全球合作共识,这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全球发展需要的美好愿景。中国用自身行动表明,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启发、彼此借鉴至关重要。文明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也是世界和平的纽带,更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全球文明倡议是从宏观的全球视野去审视文明的重要主张。这一倡议将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文明演进的崇高目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当学会从过去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而非摒弃过去。如今,得益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正在蓬勃发展。现实已经证明,“文明共生共荣”的潮流势不可挡,必将大于文明冲突的力量。
【编辑:王俊美(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