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9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金民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金民卿表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智库探索了一系列本土创新实践,推进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咨政成果,实现了量质齐增、担当作为、守正创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展显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作为智库评价的“国家队”,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凝聚各界评价共识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民卿指出,面向未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评价,既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等专门机构加强科研攻关,也需要智库管理方、建设方和其他相关方同题共答、同舟共济。各级各类智库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和主攻方向,以严明纪律、科学管理和过硬能力锻造忠诚可靠的智库铁军,努力造就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智库评价要进一步突出意识形态评价、核心功能评价和实际效果评价,更好发挥连接智库和实务部门的桥梁作用,有力推动中国智库迈向世界舞台中央。有关各方要合力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智库研究组织形式,努力实现数据安全前提下的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培养跨学科、多技能、国际化的智库创新人才,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世界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毅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前方的道路绝非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对智库的理论创新能力、政策研究能力、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所有智库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共同考题。我们要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上取得新成果,在服务党和国家急迫需要和战略需求上展现新作为,在构建科学的智库评价体系上形成新共识,在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上实现新进展,共同打造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世界一流智库集群,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智库的特点是应用多种学科理论,聚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提供政策、战略咨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表示,社会智库是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应深化社会智库在人才引进、资金来源、市场化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其独立性、专业性和影响力,推动社会智库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新结构经济学是立足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的经济学创新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后发国家要从实际资源禀赋出发,找准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理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林毅夫谈到,新结构经济学在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实践案例证明,政策建议若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广东省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是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中既要有多元背景的研究团队,也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既要经常性地集体讨论与培训,也要将个人兴趣与组织研究相结合;既强调观念的开放与包容,也注重研究路径的反思与改进;既坚持问题导向,也离不开多方资源的整合。总体而言,有组织科研不是一套僵硬的模式,而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调整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主持会议开幕式。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智库主管方、建设方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智库特色品牌建设及实践经验展开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