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全面提升满铁史料对外传播力度

2025-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受各种因素叠加影响,日美等国家蓄意将包括满铁史等与中国相关的议题嵌入全球话语体系之中,炮制所谓“满洲建设”等错误言论,造成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加大对相关史料的对外翻译力度,着力纠正日本等国对满铁侵华史的错误认知,让西方更充分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满铁史料对外翻译及传播困境
  当前,从事满铁史料等日本侵华史料对外翻译和传播工作的主体,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以及部分高校的个别学者,国内参与力量未成规模,译介成果也缺乏规划。在国内译介和国际译介上,表现出明显“逆差”,研究缺乏穿透力和靶向性,满铁史料传播的大众普及性大打折扣。 
  当前的对外翻译和传播,无论是传播内容、介质还是对象,仍主要停留于学术层面。即便是关于满铁参与日本化学武器运输、细菌战、毒气战等激起全人类情感共鸣的恶劣行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学术领域。相关国际宣介随机性较大,各路径之间尚未形成“一盘棋”的协同联动局面,呈现出碎片化的现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方面,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国在满铁史料等日本侵华史料的对外翻译和传播中,存在如格局视野狭窄、策略方法不当、舆论引导不力等问题,造成“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传播困境,加深了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建构形象的“反差”。 
  失语造成“他塑”被动局面
  满铁史料在日本战败投降后基本存留在中国,目前散存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等50余家图书、档案及研究机构。仅有一部分可以查阅,以英、俄、韩等语种外译的史料尤属寥寥,未能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客观上“加速”了日方歪曲真相的步伐,使我国处于“失语”的困境中,扩大了在侵华战争问题上中日两国传播效能的差距。
  国际社会对满铁的资源劫掠、情报刺探以及满铁史料中所见日军屠杀等方面情况知之甚少,不仅导致国际社会对抗日战争历史事实的认知不足,甚至产生错误认知,妨碍国际社会正确了解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日方通过“学术手段”炮制的所谓“满洲建设”等谬论,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加害者地位,加深了我国在日本侵华史国际传播方面“他塑”的被动局面,不仅不利于日本侵华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形象。 
  深化对日本侵华史的正确认知
  从“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及“失语挨骂”被动局面双重视角出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满铁史料系统整理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持续发力,将满铁史料纳入日本侵华史料对外翻译和传播中。 
  促进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协同,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统筹,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作为“国家队”的主导性和引领性,全面激活各级政府及驻外机构作为“地方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度利用社交媒体作为“民间队”的互动性和穿透力,形成日本侵华史料国际传播的协同局面。 
  构建包括满铁史料等在内的日本侵华史料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工作机制,鼓励媒体、科研院所参与和建立国际传播机构和传播机制,推进国际传播智库建设,筑牢国际传播语言基础,拓展国际传播方式,将中国抗战由国家、民族记忆塑造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构建成全世界的共同话语,推动日本侵华史和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构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环境。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在依托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平台的基础上,增设满铁史料等日本侵华史料外译专项及相关学术交流项目,加大史料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力度,为批判和纠正错误的历史认识,推动日本侵华史、中国抗战史研究走深走实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加强国际合作,拓宽日本侵华史料对日翻译和传播的渠道。充分挖掘和发挥华人华侨在海外传播中作为桥梁纽带和民间外交使者的独特优势,推动侵华史料海外传播的广泛化、深入化和常态化。 
  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强化与国外媒体尤其是当地媒体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建立新平台,拓展海外用户群,培育海外用户阅读习惯。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策略,以实现精准推送和传播,扭转“你想说的都说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说”的困境。 
  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手抓”,既要加强侵华史料收集、培育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硬件”建设,又要促进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创新等“软件”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形成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国际传播新局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以来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涉华宣传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0&ZD2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王晏清

【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