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铁不仅是日本对华侵略的经济中枢,更是其殖民政策的试验场和情报中心,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日本侵华史及抗战史研究逐步深入,满铁和满铁资料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相较于满铁在日本殖民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这一领域仍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国内资料相比,散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大量满铁资料具有新特点。这些资料既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也为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加强海外满铁资料发掘、整理与研究迫在眉睫。
开辟新的史料源
满铁设立后,出于侵略扩张需要,组建了庞大的调查机构,在此后40年的情报搜集活动中,积累了数十万件调查报告和档案文书,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满铁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开展满铁史、日本侵华史、东北沦陷区史等研究最原始、最珍贵的素材。满铁资料系统性、广泛性和精细化程度高,所涉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边境、文化、社会、农业、林业等,有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记载占了较大比重,事无巨细,其目的、用心不言自明。我国是满铁档案资料存储最丰富的国家,但对满铁档案资料的利用尚存在较大挖掘余地,仅限于一定数量的公开出版和部分译文资料刊布远远不够。
在目前所知域外档案资料中,除日本外,以美国存量为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美军将一些重要档案运到美国。这些档案包括日本军队自明治维新到战败期间的重要档案,数量多,研究价值高。据记载,1946—195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获取的部分资料转赠给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高校存藏的满铁档案资料多源于此。这些资料中,关于满铁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珍贵记载数量可观,但国内学者的利用率不高。有效利用这些史料,不仅可以为拓展和深化满铁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史料的空缺,也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满铁在近代中国的经济运营、政治渗透、军事扩张等方面的状况,促进满铁史学术研究发展,为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提供有力证据。
加快搜集整理海外满铁资料
利用海外满铁资料弥补国内资料之不足,揭示满铁在日本侵华进程中的作用,驳斥满铁“开发建设东北论”,揭示满铁的殖民本质属性,从根本上纠正日本右翼的错误史观,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外存藏满铁资料文献种类呈现多样化,除文字书面资料外,影像资料也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历史铁证。将这些资料抢救回国,以正确二战史观批驳“侵略有理”“侵略有功”等谬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满铁与伪满洲国的“建设”与“开发”,一直是某些日本学者和右翼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动辄把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生产指数的提升当作满铁与伪满洲国的“重大业绩”。需要明确的是,东北作为当年日本精心培育的军事基地、经济基地和战略资源供给基地,始终被牢牢地绑在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战车上,资源过度开发、重工业过热,造成经济畸形膨胀、比例严重失调。一些矿产指标的提高,并非工业化、机械化的结果,而是通过压榨中国劳力获取的,是建立在中国劳工血汗基础之上的。在对东北盘剥过程中,日本除了获取大量战争物资外,还攫取了巨额利润,“建设”与“开发”东北是为了满足日本国内的资源需求,这是不言自明的。
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在满铁史研究领域贡献了一系列拓荒之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许多课题需要追问。在充分利用国内现有资料基础上,应鼓励学术界同仁走出国门,借助多国史料,利用新资料支撑创新研究,在满铁史研究方面推出新成果。
一是穷尽史料的文献追求,搜集美国、日本满铁资料,让史实说话,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驳斥当代日本右翼“建设开发东北”等谬论;揭露满铁在日本侵吞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桥头堡和前哨阵地作用。
二是以问题带动研究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日本侵华史视角开展满铁研究,将其作为中日关系史重大项目而非企业史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满铁史、日本侵华史研究成果。
三是日本以国家政治和军事力为后盾,以满铁为先行,垄断经营交通、工矿、金融、海港、商贸各行业,逐渐占据东北经济的垄断地位。日本单方面在中国东北进行的具有垄断意义的经济活动,其目的绝非发展东北经济,更不是为了提高东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一种殖民地经营掠夺活动。
将满铁史研究纳入国际化视野,促使相关研究与国际接轨,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学术研究的自觉,也是对现有研究的要求。无论是海内外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抑或认识的深入,都尚未完全实现满铁史研究的细节补充。为弥补这些缺憾,海外资料的突破是重要切入点或研究视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馆藏满铁史料归集整理与研究及数据平台建设”(25@ZH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