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铁研究不仅是对日本侵华史实的深入挖掘,更是维护历史正义、世界和平的重要学术工作。深化满铁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有机结合,拓展全球视野,推进学理创新,正本清源,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
满铁研究成果扎实
满铁研究始自20世纪前半期,但真正取得巨大进展,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1987年出版的8卷本《满铁史资料》有近千万字篇幅。近年出版的《满铁调查报告》《国家图书馆藏满铁资料汇编》《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等已有近千卷体量。《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满铁调查期刊载文目录》《满铁调查报告目录》《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等工具书,具有书海导引的重要作用。上述大部头资料集及书目类工具书的出版,为开展满铁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已达百部。其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解学诗的《鞍钢史:1909—1948年》《满铁与中国劳工》《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满铁与华北经济》,吉林大学教授苏崇民的《满铁史》等,均在满铁研究中有拓荒之功。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机构与阵容不断壮大,其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堪称国内满铁研究重镇。该院于1995年建立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资料馆”,2016年成立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目前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建立“中国满铁史料中心与数据中心”。辽宁、黑龙江以及国内多地学者也竞相加入满铁研究,中国满铁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满铁研究行稳致远,既需要看到成绩,增强信心与勇气;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持续提升研究水平。实事求是地讲,要想实现中国特色满铁研究学术体系之建构,完成国际学术话语权之掌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在满铁殖民史研究中,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殖民理论的基本框架,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提出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破坏性与建设性)的论断。毛泽东提出中国式的“帝国主义双重性”论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基于“双重使命”论与“双重性”把握满铁研究则不难看出:满铁在中国东北的各类资产及技术装备,只属于日本帝国及其臣民;其在中国的各种“经营”及系列调查,只是为了更充分地掠夺中国资源、奴役中国人民,而非为中国人民造福。
把握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的辩证关系
开展横向比较,有助于开阔满铁研究的视野,把握满铁的来龙去脉,探讨欧美及日本殖民扩张的共性与个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又名英国东印度公司)或荷兰东印度公司均可作为满铁的比较对象。通过比较可知,东印度公司曾经是日本殖民东亚、创设满铁的效仿对象。追溯满铁演化过程,通过与东印度公司的横向比较,确实能发现两者的“异国同调”之处(如成立动机的“异中有同”、人事组织的王室/皇室背景、运营过程中的“不择手段”乃至兵戎相见、伴随帝国崩溃的“鸟兽散”等)。
推进纵向考察,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满铁运营中的深层次问题——扩张思想、经营理念、殖民理论等。如满铁扩张思想,除了帝国主义时代背景,还探寻日本古代的殖民思想之源头,进而对满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等加以审视,才能得出新认识。再如满铁的经营理念,作为国策会社,满铁的经营理念自然要体现出日本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这其中,需要分析明治后期日本首相山县有朋鼓吹的“主权线”“利益线”、中日甲午战争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激发的日本民族主义的狂热、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南满”的“特殊利益”把持等。
至于满铁的殖民理论,除了类似机构的殖民实践比较,更需要将其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中:明治初期,欧美殖民理论竞相涌入日本,日本人发现列强之强大与殖民地之占有密不可分;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倚强凌弱理论,在日本大倡其道;满铁首任总裁后藤新平的殖民地理论,不但是时代的产物,而且在日本的殖民地经营尤其是满铁经营中都有充分体现。近年来,日本右翼为日本殖民帝国“鸣冤叫屈”,妄图混淆视听,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馆藏满铁史料归集整理与研究及数据平台建设”(25@ZH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