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术界的抗战史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向纵深推进。东北三省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首难之地和抵抗前沿,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悲壮、最顽强的抗战记忆。东北抗联是党领导下最早与日寇作战、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牺牲最惨烈的抗日武装。多年来,吉林省社会科学界在抗战史研究领域深耕不辍,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与东北三省学界一道推动东北抗战史研究迎来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的新契机。围绕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刘立新。
几代人笔耕不辍
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组织好相关纪念活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近年来,吉林省社科界在抗战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刘立新:经过吉林省社科界几代学人的接续耕耘,抗战史研究正迎来成果集中涌现的重要阶段。
建设中国满铁史料中心与数据中心。1958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启了满铁史料的归集、整理、研究工作。2016年,吉林省日本侵华历史研究中心(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满铁史料整理与研究的实体科研机构。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满铁资料整理与研究”顺利结项,结项成果专著10部、资料集2部已进入出版流程,阶段性成果《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第1—3辑)入选“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2019—2020)”。今年,“中国馆藏满铁史料归集整理与研究及数据平台建设”被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满铁研究专项”对全国学者启动公开招标。2024年11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启动中国满铁史料中心与数据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约8000种、260余万页满铁史料的实物归集和电子归集。满铁史料中心与数据中心主体工程将于近期完成,届时将为全国范围内的专题研究提供强大史料支撑。
抗战史料整理与研究形成系列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合作,先后出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社史资料汇编》及《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共540册,为全国乃至全球满铁史、日本侵华史、中国抗战史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坚实史料支撑。同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发挥东北亚区域国别研究“小而全”的优势,加大外文史料的研究利用,阶段性成果《公理不败:东北反日爱国民众上书国联调查团证言选》等,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及吉林文脉传承工程;近年上报19项抗战相关智库成果,其中7项获得批示或成果转化。今年初,吉林省档案馆历时十余年编撰的《铁证如山》系列丛书(一、二、三)出版,辑录数万页原始档案,构建了揭露日本殖民统治罪行的微观证据链,为研究抗日战争社会史提供了全景式史料基础。
拓展抗战史研究维度。吉林是抗战史研究特别是东北抗战史研究的重要阵地。通过史料发掘、考古调查、数字赋能,吉林省社科界正在合力拓展新时代抗战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21—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地文博机构,首次运用聚落考古学方法研究近现代军事遗址,科学验证了磐石红石砬子、桦甸会全栈、金川河里三大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规模与功能分区。吉林省文旅厅启动“抗联密营数字重生计划”,结合高精度三维扫描、抗联战士口述史料及日伪“讨伐作战图”,复原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密营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该项目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东北试点工程。2022年,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共建东北亚抗战文献共享平台,合作破译俄藏抗联电报200余份。2025年,平台又承担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指令课题“东北抗联精神”的编撰任务。今年7月,通化市档案馆公布新发掘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笔记本日文译文档案”,为东北抗联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原始物证。
在抗战史研究中勇担重责
《中国社会科学报》:东北是中国抗战最早爆发、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在抗战史研究中,东北地区是何种角色定位?承担什么样的重要使命?
刘立新:东北必须承担好“核心区”责任,做好历史资源的守护者、学术高地的建设者、精神价值的传承者。
做好历史资源守护者。东北地区集中了全国80%的日本侵华实物证据,各省保存的内部资料、整理编印的文史资料、数量众多的抗联密营遗址等,都是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复原东北及中国抗战英雄史诗的重要依据。针对史料散佚风险,应尽快建立东北地区图书档案机构的联动机制,对县域档案、民间散佚文书、抗联战士及见证者口述史料开展抢救性采集。重点推进日伪“特别移送”档案、细菌战受害者名册、慰安妇登记表等文献的联合解密与整理。打造“东北抗战数字记忆平台”,通过GIS技术标注日军罪行地点、抗联战斗轨迹、民众受难空间,实现历史记忆的可视化保存与传播。
做好学术高地建设者。东北抗战的独特性,要求东北社科界提炼东北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价值。同时,要发挥地缘优势,联合俄罗斯、韩国等国学者,加强与韩国独立运动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的学术联动,将杨靖宇、季青等抗战人物置于国际视野,彰显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真实。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否认“满洲事变”侵略性质、鼓吹“满洲建设”等历史逆流与错误言论,东北学者必须担起拨乱反正的使命,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捍卫历史真相,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做好精神价值传承者。东北抗联斗争史无疑是东北地区积淀最深厚、特色最鲜明、价值最独特的红色资源。从“东北抗联精神”到“新时代东北振兴”,需要突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解析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推动大众化的普及宣传,为东北振兴提供精神引领,为区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历史镜鉴。
在学脉传承中继续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抗战史研究存在哪些不足与挑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抗战史研究?
刘立新:吉林省抗战史研究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一是史料挖掘利用不均衡。现有研究多聚焦国内史料,缺乏对最具说服力的日伪资料的挖掘和利用,缺乏整体性研究,对底层民众创伤记录严重不足。二是咨政作用发挥不充分。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历史学单一领域,需要拓展视野,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史料整理研究利用,更好地发挥其存史咨政作用。三是国际对话能力有待提升。外译成果比例低,与俄罗斯联邦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韩国国家记录院等机构的深度合作项目有限,对俄藏东北抗联电报、韩裔抗日志士档案等关键史料利用不充分。
为切实有效应对挑战,吉林省社科界将深入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是启动东北抗战全息工程。推动研究范式创新,部署AI手写识别系统解读满铁未刊手稿,利用无人机激光扫描重建抗联密营三维模型,为口述史提供科学佐证。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合作,对濛江(今靖宇县)、辑安(今集安市)等地发现的抗联遗骸进行DNA提取与族谱比对,构建抗联将士DNA数据库,为无名英烈身份确认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构建战争记忆共同体。与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联邦中央国家档案馆等科研机构共建中俄抗战文献联合研究室,系统整理苏军远东司令部抗联培训档案。同韩国独立纪念馆等合作启动“韩人抗日部队与东北抗联协同作战”课题,出版《东亚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档案丛编》。制作《吉林抗战口述史》多语种纪录片,开发“抗战吉林”数字博物馆,面向全球开放云端访问。
三是增强抗战精神咨政功能。依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整合东北三省智库资源,研究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危机决策机制、民众动员模式、情报系统漏洞,为国家安全提供历史镜鉴。基于满铁日军华北驻屯军情报分析、关东军苏联动向调查等档案,模拟日本对外侵略的战争决策指标体系,建立战争预警历史模型,服务国家战略预警能力建设。
几代学人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省社科界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动吉林抗战史研究学脉传承,推动中国东北抗战史从“地方史”向“国家记忆”“世界叙事”升华,让东北抗联精神成为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文化动力,让世界听清中国抗战的东北声音。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