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

2025-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作出系统部署。这一目标回应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时代方位为坐标、人民福祉为旨归、中国道路为根基,系统回答“为何要建设、建设什么样、怎样去建设”的时代之问。
  历史方位与时代课题
  现代化人民城市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特征属性,意味着城市运行体系、治理模式、发展方式、价值导向和文明形态的全方位跃迁。
  历史性跃升具有必然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两个转向”的重要判断: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截至202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常住人口突破9.4亿,城市发展正从规模扩张的“上半场”转向以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创新治理为核心的“下半场”,国家目标、人民诉求、发展环境等均发生变化,意味着城市正在向内涵式、可持续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转型。
  共同应对全球性议题。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中,气候变化、人地失衡、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全球性挑战,无一不与城市紧密关联。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城市既是这些问题的主要发生地,也是解决方案的重要实践场域。中国城市发展已深度嵌入全球网络,主动应对并有效解决这些议题,既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责任。
  科技革命提供核心驱动力。城市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抓住机遇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全球竞争力,更是破解“城市病”、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关键。
  价值取向与核心立场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深层意蕴在于将“人民性”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本体论依据。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再到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凸显了城市发展的人民属性。
  发展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现代化人民城市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目标,要求城市空间规划、功能布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都紧紧围绕人的需求、人的体验展开。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从“行有所乘”迈向“行有畅达”,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乃至更高品质的文化滋养、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安全的社区生活,城市治理的每一项决策、发展的每一步跨越,都以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最终检验标准。
  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智慧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的主人翁。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求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通过畅通多元化、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让市民在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社区治理、环境监督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城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使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真正保障民利、体现民意、汇聚民智、赢得民心。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代化人民城市面向的是全体人民的普惠福祉。这要求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下大力气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特别是向困难群体、新市民倾斜;关注“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统筹兼顾不同区域的发展权益,防止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化”,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城市愿景。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
  现代化人民城市既遵循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使命,形成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实践道路,可从五个维度精准发力。
  以党的领导凝聚合力。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领导,依托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与组织力,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统筹空间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协同等关键环节。通过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全国一盘棋”,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政治定力与组织支撑。
  靠“激活存量”筑牢根基。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一是聚焦城市韧性安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维护城市平稳运行与人民权益。二是以集约高效为导向,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三是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创新平台,集聚高端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让存量资源充分释放发展动能。
  用“统筹协调”构建系统。树立抓整体、促协同的全局观念,一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协同。二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培育文明风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三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切实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借“治理投入”转换范式。坚持从“大建设”走向“大治理”,一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强“城市大脑”建设,赋能科学智慧决策,提升服务的便捷高效性。二是创新共治机制,构建多元治理体系,完善意见采纳反馈和参与激励机制,使多元治理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发力。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舒适便利的高品质宜居空间,聚焦“15分钟生活圈”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凭“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立足地方特色塑造城市独特风貌,一方面,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结合行政区、功能区等特征,挖掘和塑造城市独特魅力,实现特色化城市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因城施策实现错位发展,引导各类城市探索创新之路,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研究”(22AWTJ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大学副校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东大学社会治理研究基地青年研究员)
【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