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建设构想

2025-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柳叶刀》关于全球缓和医疗的战略评论指出,当前全球每年约有7300万人在经历与健康相关的严重痛苦(serious health-related suffering, SHS),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则是公认的最具前景的解决之道。在中国,疾病谱正经历从急性病向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转变的过程,这一变化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相互交织,既对公众健康构成挑战,也对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近年来,经受SHS的患者和照护者的体量愈加庞大,缓和医疗的需求与可及性问题愈发凸显。作为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环,死亡质量成为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优逝善终”不应仅是文化期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定义,缓和医疗指一种全面且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照护方式,致力于缓解因各种重症导致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的痛苦。作为科学照护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缓和医疗的意义和价值不限于医学,还延伸至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缓和医疗不仅可以切实帮助患者减轻身心痛苦、维护生命尊严,也可以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还是应对终末期患者照护难、住院难等社会问题的重要缓冲,有助于重塑公众对生命末期的认知。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缓和医学仍然处于实践先行的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不仅成为临床实践的桎梏,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英国成为最早将缓和医学视为学科的国家,此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目前已有40—50个国家将缓和医学纳入医学专科或亚专科体系。与之相比,中国缓和医学虽起步晚,但并非全无基础。多年的缓和医疗实践为学科建设奠定了技术、人才方面的基础,国家层面安宁疗护试点的推出更成为学科建设先锋。有鉴于此,加快建设基于缓和医疗实践的医学分支学科——缓和医学(palliative medicine)势在必行。
  作为新兴学科,缓和医学除了有完备的学科属性和清晰的学科界限,还应能够引领医学临床实践,并成为应对包括人口老龄化、提升死亡质量等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托。以此为起点,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可从核心战略、突破重点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进行规划。
  据此,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可以遵循以下三方面战略。第一,依托国家战略政策,驱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缓和医学应当积极对接国家健康战略、人口老龄化战略与分级诊疗制度,争取学科代码、职称序列、医保覆盖等制度性承认;融合不同层级医疗资源,探索符合国情的服务模式,如家庭—社区—医院联动。
  第二,构建临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学科专业化的科学基础。临床质量评价指标是反映医院各专科医疗工作质量特征的科学概念与具体数值表现的统一体,其作用不仅在于规范临床实践,更在于为学科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提供可量化的支撑。对缓和医学而言,建立涵盖症状控制、心理社会支持、灵性照护等维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是确立学科专业性、推动临床实践从经验向循证转型的关键战略。
  第三,明确安宁疗护的亚专科地位,构建清晰的学科内部架构。基于《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中文版》对安宁疗护作为缓和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界定以及国际普遍实践,将安宁疗护明确定位并优先建设为缓和医学学科体系下的核心亚专科,是优化学科布局、实现整合资源的重要战略。这一划分具有三重优势:首先,与国际体系接轨,采用统一术语可避免概念混淆,便于国际学术对话;其次,强化医生在缓和医疗中的主导角色和专业价值,避免其被边缘化为单纯护理服务,并推动以医生为协调者的高效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发展;最后,为学科资源聚焦、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如专科医师培训)以及争取针对性政策支持(如亚专科认证、医保支付项目等)提供清晰的着力点。
  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建设应突出三个重点。第一,明确缓和医学的医学基础。构建清晰、独特且被广泛认可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系统梳理缓和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不同特征性的临床技术,如总疼痛评估和处理、终末期难治性呼吸困难的处理、临终躁动的处理和缓和镇静等,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和处理流程,打造标准化培训体系,厘清缓和医学的科学技术要点,彰显学科特色。 
  第二,争取关键性政策与资源支持。借鉴全科医学和重症医学依托政策实现快速学科化的经验,推动建立独立的职称评定序列,为职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师资储备奠定基础;争取财政支持,推动将符合质量标准的缓和医疗服务(特别是安宁疗护)全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扩大服务可及性,支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教育部改革精神,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学科发展趋势、学校定位与自身优势等因素,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医学院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进行缓和医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第三,加强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身心社灵”的整体性照护是缓和医学区别于传统生物医学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将极具医学人文属性的缓和医学核心能力,如病情告知、共同决策、哀伤陪伴、灵性关怀等,结构化、标准化地嵌入学科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吸纳并整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叙事医学等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痛苦体验、医患关系、决策过程、文化影响等学科核心议题,丰富研究范式,强化学科的理论深度。另外,构建缓和医学与医学人文结合的实践路径,北京协和医学院“叙事缓和医疗”从教学到临床实践逐步推广,为缓和医学与医学人文学科的融合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实证材料。同时,社会维度在缓和医学中亦不可或缺。与传统医疗领域的技术至上相比,缓和医疗的发展更多地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比如全球80%的需求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但这些国家缓和医疗的覆盖率不足12%。社会科学助力缓和医疗发展的基础在于:首先,社会科学尤其是医学人类学从更具社会文化色彩的“苦痛”概念出发,强调回归回应社会苦痛、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的初衷,与医学界的努力殊途同归;其次,缓和医疗照护的本土化需要社会支持、社会文化调适等理论视角的支撑与介入。
  缓和医学作为一门新兴且实践先行的学科,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期待,亟须推动其可持续、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此,不仅需要从实践中提炼经验,夯实未来学科建设与医疗服务的根基,而且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创造性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逻辑的知识体系。
  第一,全面构建缓和医学基本理论的知识体系。组织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系统梳理缓和医学的学科基本要义,包括缓和医学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践原则、方法论等内容,形成系统的学科建设主题和学术产出。第二,通过专家论证、调研等方式重点探讨传统医学分科与缓和医学的关系,深入分析两者的差异点。第三,搭建平台倡导多学科视角探讨缓和医学学科建设,讨论学科的哲学基础、发展渊源、主要伦理问题与社会文化价值等。第四,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可以尝试申报缓和医学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公众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以及死亡观的转变,缓和医学将成为具有巨大发展需求与发展潜力的医学学科分支。缓和医学学科建设既是回应人们对生命末期“优逝善终”的期待,也是弥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当前中国缓和医学虽有一定基础但起步较晚且依然处于临床先行的发展现状出发,我们呼吁缓和医疗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医学院校与医疗机构、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到中国缓和医学学科建设进程中,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各项支撑力量,推动学科建设稳步前行。这不仅关乎个体如何有尊严地离世,更揭示了一个社会在面对脆弱性时的集体智慧与人文温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王亮(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