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 通讯员 邬丽 郝勇超 丁锦梁)8月28日,“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在湖北湖南的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武汉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20多家单位的10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为
开幕式上,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覃红燕在致辞中表示,湖北与湖南同饮长江水,共枕洞庭波,既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画卷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湖湘潮涌”既是两省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奋勇争先的生动写照,更呼唤着理论工作者们以深邃的洞察力,去触摸实践的脉搏,去提炼经验的结晶,去为这片热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思想动能和智力支撑。
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汪信砚代表学会对研讨会召开表示祝贺。他从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及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三个方面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思考与看法。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刘建武充分肯定了湖北省哲学学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并从湖湘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切入强调,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走向协调发展阶段,其核心是稳步推动共同富裕,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理想,也展现出对西方排他性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朱喆主持开幕式。
多维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
大会发言环节,与会学者从多维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湖南的实践。湖北大学教授于桂凤,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厚权分别主持了交流发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背景出发表示,只有全面把握逻辑背景和国内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叙事与文明意义。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文明连续性为历史脉络,构建起城市空间生产与文明演进相互赋能的独特范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宗田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力量发展共同思想,从社会性发展、社会意识作用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层次解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佳基于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视角,探索了西方殖民掠夺现代化道路的批判与超越。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艺华表示,要从八个方面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程宏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文明转型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度探索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更是为思考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提供了启迪。长江大学教授涂江波从“异化”到“新异化”的视角,比较了马克思与罗萨异化理论。
下半场发言,武汉工程大学教授管锦绣表示,在巩固文化主体性方面,科技强国建设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赋予”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戴圣鹏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通过推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市场的革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关键动力。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小静认为,需从现代化模式维度、人类文明形态维度、历史比较维度、中外对比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实现现代化的先后顺序维度等六个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特征。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孔婷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基点表示,资本逻辑下“物”的统治与“人”的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面临挑战的根源。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向汉庆分享了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践的政治哲学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晶从早年思想转变出发,系统梳理了恩格斯从1836年至1845年间从自由浪漫主义经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思想历程。江汉大学副教授李小波认为,从方法论要求上,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可以从乡村文化的数字生存、数字人才培养、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治理体系等四个维度展开。
会议还安排了分组讨论环节和研究生论坛。与会学者分成四个小组,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向大会汇报了讨论情况。研究生论坛分设四个论坛,由青年学者对研究生的报告进行点评。
据悉,会议由湖北省哲学学会主办、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