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推动着货币形态由实体货币向数字货币演变,全球数字货币领域呈现新动向,监管规则、金融属性与竞争格局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能否把握住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并掌握战略主动权,关乎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主权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全球监管迈向合法合规
数字货币包括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与真实资产挂钩的稳定币、以国家主权信用为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随着欧盟《MiCA法案》正式生效、美国宣布创建战略性比特币储备和数字资产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次将加密货币等数字资产纳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等重磅事件相继发生,全球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正出现从严控风险到规范引导的重大转变。
一是从模糊监管到分类监管。各大经济体逐渐改变了早期对数字货币的模糊监管态度,根据数字货币的不同分类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框架。在欧盟,《MiCA法案》将加密资产划分为锚定单一法定货币的电子货币代币、参考多种资产组合的资产参考代币、用于特定服务的实用型代币,完全去中心化资产、非同质化代币、央行数字货币和证券型代币不在《MiCA法案》的监管范围内。美国创建战略性比特币储备和数字资产储备,通过《GENIUS法案》将稳定币纳入联邦监管体系、全面禁止央行数字货币等。未来数字货币领域将出现区域性监管框架共存的局面,跨区域和区域内部的分类标准、监管力度、监管责任等方面将面临挑战。
二是法律红线与准入门槛并重。从法律红线看,反洗钱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是全球数字货币监管框架中的“必选项”。全球对数字货币实行分类监管的经济体均要求加密货币服务商履行客户尽职调查,提交可疑交易报告。从市场准入看,各大经济体均采取牌照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在欧盟,《MiCA法案》依据注册地点、未偿资产、信息披露等原则,对不同类型加密资产设定准入标准。在美国,从事加密货币和稳定币交易业务的企业,需申请州级货币服务商牌照或特定许可证;从事加密资产衍生品的交易所,需取得衍生品清算组织许可证和指定合约市场牌照。此外,中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加拿大等也实行了相应的牌照申请制度。数字货币监管的法律红线可能形成全球共识,准入门槛将引导市场向规范运营转型。
三是稳定币监管成为重点方向。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与去中心化金融领域迅速崛起,引起全球监管机构广泛重视。在欧盟,《MiCA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商设立实体确保100%的底层资产储备,明确表明只有欧元稳定币才可用于日常商品和服务支付,禁止无资产支持的算法稳定币。在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必须保持1:1的储备资产支持,按照发行量划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监管责任,为稳定币建立起统一的法律监管框架。在我国香港地区,《稳定币条例草案》明确将稳定币定义为产品,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区分,监管重点聚焦在发行方的偿付能力和运营透明度上。稳定币监管的侧重点在于更加强调准入门槛建设、储备资产的信息透明与风险隔离、解决监管碎片化问题。
虚实融合重塑传统金融
数字货币向传统金融体系全面渗透的趋势逐渐明朗。在数字货币冲击下,传统金融体系正发生颠覆性重构。
一是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数字货币业务。传统金融机构持有加密货币、发行稳定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趋势明显上升。在加密货币领域,传统金融机构通过指数基金(ETF)、信托和其他合规交易渠道加速布局比特币。在稳定币领域,法国兴业银行、贝宝支付、贝莱德、范达投资等机构已经推出各自的稳定币产品,富达投资、摩根大通正式启动稳定币研发测试。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韩国央行启动央行数字货币的批发支付测试,欧洲央行的数字欧元计划将于2025年10月进入审议阶段,阿联酋央行计划在2025年第4季度推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借助数字货币业务进军虚拟经济行业,与传统金融相关的业务模式将得到数字化改造。
二是真实资产上链增强传统金融流动性。当前,真实资产上链不仅有效降低了投资门槛,而且极大提升了资金周转率,成为传统金融补充流动性的重要手段。由于能源产业资产规模大、物联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数据相对容易采集和验证,我国真实资产上链的应用场景集中在光伏电站、充电桩等能源领域。从国外来看,在去中心化金融体系与部分失去货币主权的国家中,美元稳定币已经展现出替代美元提供流动性的功能。真实资产上链正在颠覆传统金融的运作范式,与真实资产挂钩的数字货币将进一步拉近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物理距离。
三是数字货币加速重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在稳定币方面,重构作用在于多层级服务商能够全天候、低成本、快速透明地响应支付请求,依托法币与稳定币的快捷兑换,实现点对点的跨境支付,解决传统支付体系手续费高昂、结算时间漫长、中介流程复杂等问题。此外,部分稳定币发行商利用锚定资产的利息或收益为持有者提供分红,进一步吸纳了传统支付体系中的闲置资金。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重构作用在于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新型支付结算网络,结合多种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互通标准,有效提升跨境交易效率、降低结算成本、强化支付可追溯性与金融监管能力。数字货币对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冲击可以归纳为技术革新与制度重构。区块链技术将深刻嵌入新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支付结算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货币主权竞争加速
数字货币领域逐渐分化为以我国为代表的央行数字货币路径、以美国为代表的“加密货币+稳定币”路径、以欧盟为代表的多元化路径,全球货币主权竞争日趋白热化。
一是数字人民币领跑全球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从国内看,数字人民币全国范围内线上线下应用覆盖支付、税收、公用事业等广泛的金融场景。从国外看,数字人民币正在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积极拓展跨境支付结算业务,推动形成多边协作的国际货币新秩序。从发展趋势看,美国主动退出央行数字货币竞争,为中国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关键窗口期,数字人民币凭借技术优势、应用深度和国际化程度,可以成为打破美元霸权的有力工具。未来,数字人民币有望在跨境结算、储备配置和贸易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加速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进程。
二是“加密货币+稳定币”正在酝酿新版美元霸权。美国正在试图通过构建以战略性比特币储备为锚定资产、美元稳定币为流通手段的加密美元霸权,主导全球加密资产规则制定,进一步巩固美元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货币地位。从发展趋势看,在央行数字货币赛道上,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以美元资产挂钩的稳定币将与央行数字货币进行直接竞争。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将在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及监管合规等方面展开角逐。
三是多元化路径正在构筑欧盟货币主权防线。欧洲在支付领域长期受制于美国主导的金融与科技公司,美元稳定币的崛起加剧了欧洲的支付自主性和金融安全问题。同时,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使得欧洲意识到日益严峻的金融竞争压力。因此,欧盟选择多种数字货币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通过《MiCA法案》监管和引导加密货币与稳定币发展,扶持欧元稳定币;通过数字欧元进军央行数字货币领域,推动欧元区内部的支付系统一体化,巩固主权货币地位。从发展趋势看,欧盟采取的数字货币政策相对全面且有针对性,但在细分赛道上与中美相比都不占优势,客观上将长期处于维护货币主权的被动防守状态。未来,欧盟可能流通多种类型的数字货币,在全球数字货币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竞争力,或成为中美在各自赛道上争相拉拢的对象。但欧盟能否在数字货币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不仅取决于对外竞争,更取决于欧元区内部的合作与稳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信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