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民间故事研究

2025-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陈雅静)9月9日,祁连休故事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祁连休在中国民间故事收集、整理与研究方面的贡献展开深入研讨,对其扎根中国大地、建构本土故事类型体系的学术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祁连休从事民间文学研究60余年,前30年深入田野开展调查,后30多年系统撰写专著。自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工作以来,他走访村庄,学习方言,采集故事,为研究奠定坚实根基。此前,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难以容纳许多中国故事类型。祁连休的著作采用基于故事内容概括的命名方式,体现了对中国民间情感和文化特征的深刻理解,打破西方故事分类体系的局限。

  2007年,祁连休出版三卷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从先秦至清末古籍中梳理出500多个故事类型,并汇集多数历代异文,基本覆盖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主体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认为,该著作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微认为,祁连休在命名类型时不仅做认识论归纳,更体现出对民众情感的道德共鸣。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提出,如“狼外婆”一类故事根植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与文化传统,祁连休的研究实现了方法与话语的本土化,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表示,故事类型学方法有助于从碎片化文献中把握整体,祁连休等学者完成的基础性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祁连休提出的“故事带”“故事群”等概念,以及对机智人物故事的系统梳理,丰富了中国故事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对民间故事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聚焦文化本土性,在新时代语境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故事研究。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