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2025-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9月,在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维度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其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新时代师德师风的高位引领与精准凝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表述出自《世说新语》,原意指言语足以作为读书人的法则,行动足以作为世人效法的典范。对教育者而言,“言为士则”要求教师的言语不仅要承载信息与知识,更要“载道”,即具有教育意义;“行为世范”则强调教育者“身教”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者要以自身行动诠释价值观念,将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形成道德示范,产生道德感染。

  全面理解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内涵,需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号召全国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提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加以论述。

  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既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价值立场、教师个人的品性修养,也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理解、判断、抉择和行动,还包括教师对社会道德的引领示范。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修身立德的道德楷模、社会道德的标杆。新时代教师的道德情操是个人之德、教育之德、国家之德、社会之德的融合统一,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思想政治素质、个人品性修养、教师职业道德、社会道德风尚,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基本范畴。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我国优秀师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孟子主张“教者必以正”,强调教育者应当通过自身正直的言行影响学生;荀子的“师者,所以正礼也”,警示教育者必须恪守正道、以身作则,重视自身行为对形塑社会规范的意义。新时代教师作为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者和道德发展的引领者,需要赓续优秀师道文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我国教育政策文本中对“高质量教师”的素养要求始终高扬师德旗帜,相关政策文本始终把师德置于突出位置,从而成为我国优秀教师素养的显著特征。教育者应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用自身良好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在社会层面形成道德示范,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涵育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仅要在认识论层面深植于意识世界之中,更要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交往中予以持续培育和陶冶。

  首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教师是自身道德发展的主体,涵育道德情操需要教师个体树立师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和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自觉确立高远的道德目标。教师先要修己之德,才能育德、弘道。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就是通过提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个人之德,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之德。新时代教师更要着力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恪守道德行为规范,并将学生的道德养成作为自身育人活动的首要使命。涵养道德情操还需要教师“德业双修”。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学识、发展高超的育人素养,才能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准则。

  其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需要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加以升华。涵养道德情操需要道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将道德理解和判断付诸育人实践,实现内隐的道德认知与外显的道德实践的统一。于漪、李吉林、张桂梅等优秀教师始终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和涵养学生的德性。“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在教育工作者每一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须始终牢记教育初心,以高度的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职责,将小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大我的需要相结合,勇担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还体现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争做社会道德标杆。在社会生活中,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于律己、躬身自省,在为人处世中展现良好德行和优良作风,发挥道德示范和道德感染效应。

  最后,涵养教师的道德情操离不开有组织的道德培育和精神浸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教师教育机构需探索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的多重路径,实现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迭代升级。为加强师德制度建设,需要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通过表彰一大批躬耕实践的大国良师,树立若干师德典范,给予正向激励,挖掘精神内涵,讲好中国好教师的故事,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此外,还需推动教师研修,激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在知识经验的不断深化中澄明教育价值,在探究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中感悟求是创新,在启智润心中不断体认育人真谛,让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够承载“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实现教育家精神与教师实践行为的高度契合。

  总之,“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深厚道德积淀和高尚精神气节的集中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广大教师应树立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与道德观念,以学生的成长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大关切,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品行高洁、情怀深厚的“大先生”。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