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领,更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遵循。深入探究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其发展脉络,更能为当下教育实践提供深刻的启示与借鉴。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奠定理论魂脉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家精神生成的理论渊源,使教育家精神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教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升社会生产效能的关键路径,更是塑造全面发展个体的关键密钥。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将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层面拓展至人的体力、智力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广阔领域,为教育家精神中的关注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了核心指引。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所阐述,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有可能”。这意味着教育不应孤立培养个体,而需将其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促进个体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促使教育工作者突破狭隘的教育视野,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具备多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彰显出教育家精神中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教育情怀。
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锻炼能力,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一思想推动教育者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塑造了教育家精神中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导向。
从人民立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一理念延伸至教育领域,要求教育必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教育工作者秉持这一理念,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将关爱学生、服务人民内化为教育实践的自觉行动,成为教育家精神中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深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跨越时空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深沉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内核。中国古代教育经典理论从不同维度汇聚成教育家精神的源泉,它们或关乎教育公平,或聚焦教学方法创新,或强调德育融合,共同淬炼出教育家精神内核,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精神指引与实践指南,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在传承经典中不断开拓创新,践行新时代的教育使命。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通过伦理本位的教育观奠定了教育家精神的伦理底色。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阶级壁垒,将“君子不器”的教育理想赋予每一个受教育者,这与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形成历史呼应,彰显了教育家精神中包容平等的价值追求。“因材施教”理念则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认知方法论,突破“标准化”教育桎梏,强调对个体生命特质的尊重,为个性化教育实践提供了哲学依据。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将教育升华为“成人”的过程,使德育不再局限于规范约束,而是转化为对人性光辉的培育,塑造了教育家精神中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品格特质。
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从形而上层面揭示了教育规律的本质。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否定了教育中的功利化干预,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智慧顺应生命成长节律。庄子“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的隐喻,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与发展节奏。这种遵循规律的教育哲学,成为教育家精神中追求教育本真、守护教育生态的文化根源。
多元思想的交融共生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丰富内涵。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教育伦理,将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福祉紧密相连,培育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法家“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教育主张,通过制度规范保障教育公平,强化了教育治理的理性思维。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使教育家精神兼具人文关怀与制度理性,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张力在此实现创造性转化。
中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智慧,为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精神食粮。比如,《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观点,打破了传统师生权威格局,倡导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与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理念高度契合,深刻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对教学相长的不懈追求。在教学原则上,《学记》强调“豫时孙摩”,即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渐进和学习观摩原则,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彰显出教育家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施教的精神特质,是教育工作者践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则。这种滋养不仅体现在具体教育方法的传承上,更在于其塑造了教育者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使教育家精神始终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筑牢现实基础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对长期改革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彰显着时代精神与教育使命的融合。其形成与发展贯穿了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各个历史阶段,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创办各类学校与培训班,培养革命骨干,教育工作者秉持坚定信念,将教育与革命紧密结合,为民族解放事业输送大量人才。这一时期,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的培育成为教育核心,体现出教育服务国家命运的担当,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构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成为关键任务。在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指引下,大批教育工作者投身其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一阶段,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导向鲜明,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氛围浓厚,为教育家精神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凸显了教育助力国家发展的使命意识。同时,教育家们以身作则,严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以言行诠释师德内涵,用爱心和耐心呵护学生成长,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开启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时期,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此过程中,敬业、创新、育人智慧等元素不断融入,既激发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在建设征程中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投身教育事业,也丰富了教育家精神内涵,展现出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追求质量提升的进取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作出战略谋划。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殷切期望,到对教育家精神内涵的精准阐释,都推动教育事业迎来新的飞跃。在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征程中,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文化根基与实践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引导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更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