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中华诗教

2025-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诗教已有三千多年传统,一直注重以诗育人,其基本目标是培育诗心、诗性、诗趣,在此基础上培育诗才。受教育者都要读诗,通过读诗、诵诗、唱诗,尽可能精准深切地理解经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怀、智慧、思想、意趣。受教育者涵泳之、直觉之、体悟之,从而养成诗意的审美思维和气质,进而形成有诗性的情怀和品格,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
  孔子是诗教的奠基人,他以诗、乐结合的方式教诗育人。《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认为,诗是高雅人生的必修课,“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他注重诗的社会功用,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中华诗教特别重视诗与社会的关系,诗教通过美育个体人生,进而美育社会。《诗大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唐代以来,科举考试增加了诗赋科目,这是对诗教的制度化认可,其引导意义不言而喻。读诗、学诗成为教育的必修课,写诗自然成为读书人的基本功。然而,会读诗者未必会背诗,能背诵者又未必能唱诗,能吟唱者又未必能写诗,能写诗者又未必都有诗心、诗趣,更未必有高贵优雅的情怀气质。相反,有人读诗不多,更不会写诗,但生活中却充满诗意,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对自己和他人的期许,都富有超然审美的诗意。由此可知,用诗心、诗趣育人和用平仄格律教人写诗,这是诗教的两个层级,理想的诗教应该实现二者的融合。
  21世纪以来的文化转型,新旧文化碰撞融汇,科学技术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读诗、写诗不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诗教的美育意义、社会功能并不过时,其生命力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并行。诗教自有科学规律,是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文美育工程。
  对所有受教育者而言,诗教应该是有教无类。从童蒙教育开始直到成人教育,读诗、解诗都是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要课业。除了各级学校作为课程的诗词教育,还有社会层面的各种诗教活动,比如,近年来兴起的“诗词大会”“诗教中国”等活动。这是诗教的基础层次。在此基础上开发诗才是高一级的诗教目标。
  一切诗才都必须具备两大特质:一是喜欢并擅长背诗,二是有写诗的悟性和灵气。这两者密切相关,是先天和后天因素的结合。许多有诗才的人从小就能背诵许多经典诗篇,中学阶段就尝试写作,参与诗词创作赛事。大学开设诗词写作课,使所有修课者基本能够学会写诗,使优秀诗才脱颖而出。高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种诗词大赛为这类人群提供展示和检验的平台。天赋诗才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在大学诗词写作课上,仅有少数优异的学生能写出较好的诗,但也未必都能成为优秀的诗人。由于专业、职业、兴趣、各种压力等多种原因,许多学生的诗才后来都“搁浅”了。进行理想的诗教,需要思考如何使具备诗才的人更优秀,如何使他们的作品更优秀。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他的话也适用于诗教:每个读诗或写诗者都能或多或少地占有诗歌,但被诗歌占有则是更高的境界。诗教育人,应该追求较高的境界——不只是能背诵多少诗或创作多少诗,而是人被诗化的程度。作为学者,笔者主要研究诗歌史、诗词批评史、诗词学;作为诗人,笔者既创作格律诗词,也创作自由体诗词。作为长期从事诗教的教师,笔者认为以下五种因素直接关系到诗者境界的高低、诗化程度的高低:智慧、学养、思想、情怀、谦敬。
  诗者的智慧主要是指天赋诗才,它包含喜欢读诗、善于背诗、对诗之美有独特的感悟和接受能力,具有诗性思维,对诗的比兴、象征、隐喻方式有特别优异的领悟能力,韵律感好。面对一群学诗者,教师要善于发现诗才,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培养其写诗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还要因材施教,指导每位学诗者不断提升。
  诗者的学养主要源于多读诗,善于精选精解并精准记忆,使经典诗词名篇秀句融化为自己的文化血液,随时取用。学诗者还要博览群书,任何知识都可能成为诗人的学养,多多益善。当然,如何“汲取精华,剔除糟粕”非常重要。学养疏浅者能凭天分和悟性写出些有灵性的诗,但若不注重学习积累,必无后劲,亦无高境。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都是对诗歌创作有益的思想资源。有知识不等于有思想,有阅历未必有思想。由于缺乏思想,许多诗艺娴熟的诗家只能写出一般水平的诗。
  诗者的情怀也是人类共有的情怀,如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诗歌、悲悯、仁爱、真诚、超脱等。或许,诗者更富于想象力,更爱自由,拥有更多飘逸浪漫的情调、超然的气质。诗者不宜偏执,一味地歌颂或批判,陷入抱怨或仇恨,都无益于艺术创作。诗者的情怀应偏于温润宽厚,遵循中华传统诗教崇尚的“温柔敦厚”。
  诗教不是单向度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教学相长、师友共修的审美活动。《诗·卫风·淇奥》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子路》记载:“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由此而言,诗教活动中的师生、诗友应在切磋琢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知识、涵养情怀、浸润思想、增进技艺,最终提升诗性修养与精神气质,这是诗教的最高境界。
  对于现代诗教而言,教学内容还无法回避格律诗与自由体诗的问题。有的学者倾向于教学格律诗,有的学者则认为自由体诗在当代更有受众,这是诗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格律诗与自由体诗完全可以新旧并存,不同的诗体能够丰富诗教的形式和内涵,且新旧之间本无鸿沟。对同一受教育者而言,无论自由体诗歌还是格律体诗歌,都是可学且有益的。当代诗坛、诗学、诗教应该宽容新旧之别,既分立并存,又融会贯通。
  (作者系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广州软件学院基础与通识教育学院教授)
【编辑:唐萌(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