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的一间工作室,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正与团队逐字推敲书稿的最后细节。这本即将出版的《街巷里的中国之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人民路径》是王佃利多年来带领团队穿梭于街巷阡陌,从基层烟火气中探寻中国治理智慧的最新成果。在他看来,基层治理就如一棵青松:根系深扎岩石,枝叶迎向云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密钥即在于,以党建引领,贯通国家理想与民生温度。多年来,他始终以学者之笔书写基层治理的人民路径,用理论之光映照中国之治的微观实践。
将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融合
作为山东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的早期建设者之一,王佃利经历了该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王佃利从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段经历锤炼了他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扎实的文献功底。面对时代的召唤,山东大学哲学系于1995年率先设立行政管理专业。而彼时国内该学科人才紧缺,王佃利被选派参与学科建设,从此踏入一个全新领域。“2000年左右,我强烈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亟须通过有效的公共管理来回应,这正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他如此回顾当时的选择。
面对跨学科的挑战,他没有却步,反而视其为全新旅程的学术探险。回顾这段影响他深远的学术转型,他坦言:“跨学科确实有挑战,但更多是新奇与兴奋,因为这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也是开拓新事业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承担教学任务,他课余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逐步构建起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也稳步迈上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术之路。
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实践
王佃利始终尝试将学术思考融入治理实践,特别重视实地调研的重要性。“行政管理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没有来自现实的调研,就无法真正理解治理的难点与活力。”他坚持带领团队深入社区一线,开展长期跟踪调研,在齐鲁大地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与实践的持续对话。“一次调研往往看不到全貌,只有多次往返、深度对话,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演变。”从早期组织济南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大型社会调研,到深入农村关注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再到近年深度参与山东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王佃利和团队帮助社区管理者总结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特色做法和典型模式,形成具有可推广性的社区治理经验。
城市更新是王佃利长期关注的议题。在调研过程中,王佃利发现,许多市民十分珍惜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是研究者,但并不仅仅是‘旁观者’。”市民对城市的真挚情感也深深感染着王佃利,让他更坚信,学术研究应当有温度、有担当。
在公共服务研究方面,他带领团队聚焦养老问题,前往山东烟台、济南、淄博等地调研社区养老、养老食堂、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养老。在沂源县的农村调研中,他们发现偏远乡村的空巢老人和单身老人采取居住集中、吃饭集中、医疗集体化等形式,通过将承包地流转给村集体,加上国有企业平台的支持,探索出适合农村的养老路径。“在这些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党建引领下,地方政府普遍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意识。”他提出,未来需要更多考虑如何真正发现老百姓的需求,实现长远规划与精准化供给相结合。
长期扎根基层滋养了王佃利的理论自觉。王佃利表示,“真正走进最基层的社会单元,走进社区,就会明白治理现代化最终来自有温度的行动”。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21世纪初是中国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城市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02年,王佃利的博士论文即以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为背景,探讨如何对城市实现有效治理。此后,他一直延续这一研究方向,二十余年如一日地聚焦城市治理议题。
邻避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衍生物和副产品,往往导致公共服务项目难以推进。王佃利的研究尤其关注产生邻避问题的内在机制,主张理性认识其社会成因与治理路径,而不是谈邻避而“色变”。为此,他多次深入项目现场开展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发表多篇相关主题论文,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王佃利的研究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是现代中国发展的缩影,带来许多人工作生活方式和生活愿景的转变。”这些中国经验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然而,如何将其转化为知识性成果,从理论高度总结中国之治,仍然需要持续努力探索。
近年来,王佃利将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城市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在他看来,学者不仅要回应现实中的政策需求,也要更多地思考实践政策背后的理论性规律,以世界的视野,立足中国实践,形成规律化、理论化的总结和提炼。
从研究城市群发展,提出“复合行政”理念,到分析邻避现象的内在机制,再到总结社区工作法,王佃利始终致力于从中国实践中提炼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让理论照见现实,也让实践不断地滋养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