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025-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并且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先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迅速沦亡。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率先发出抗战宣言,成为民族抗战先锋。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斗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指引胜利方向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

  1933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在东北组建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出著名的《八一宣言》,鲜明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年底,瓦窑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倡导建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早在1937年,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中、英、美、法、苏五国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的主张,1941年发出《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确立与英美等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政策。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所指出的,“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1942年1月,中、美、苏、英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艰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效遏制妥协投降势力的发展,推动抗战到底。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倡导全面抗战路线的建立,也体现在提出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如毛泽东相继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准确预见了全面抗战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形态,提出敌强我弱条件下进行内线持久防御、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及时、科学地回答了“战争会怎样发展下去?”“中国能够胜利吗?”“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等重大问题,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为其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在战略上形成对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1938年12月,日本天皇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抗日战争的战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退居次要地位,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处于主导地位。直到抗战胜利,抗日根据地始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是抗日的中坚力量。

  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华北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0万以上的兵力。1942年,华北、华中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55万余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日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多人,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余人,民兵260万,成为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徐鑫

  网络编辑:胡子轩

【编辑:徐鑫(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