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从这一天开始,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发轫。一大批共产党人率先垂范、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在抗日斗争的第一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孕育、铸就和升华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璀璨一页,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引导中华民族在新的征程继续奋进。14年抗日斗争的实践也充分印证:中国共产党无愧于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称号。
勇赴国难:
中国共产党即时发出抗日号召
日本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意味着山河破碎、民族危难。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身处抗日第一线的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及共青团省委联合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告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一切劳苦群众书》。9月21日,中共满洲省委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中共满洲省委阐明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批判国民政府及东北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号召东北各界民众奋起斗争,“将帝国主义驱逐中国”。与此同时,被国民党重兵围剿、继续坚持苏区武装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于9月20日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也发表了《满洲事变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又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此后,中共中央又相继发布一系列告全国民众书以及宣言等文件。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和本质,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明确指出“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一部分不甘做亡国奴的东北军警、地方士绅、工农民众、知识分子乃至部分绿林豪杰纷纷组织起来,以自卫军、救国军、义勇军等各种旗号奔赴抗日战场,时人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清醒地意识到,各地蜂起的义勇军是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遂组织派遣500余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部分反日会、反帝大同盟成员深入各路义勇军之中,团结下级官兵、组建党的组织,担负起支持、引导和指导东北义勇军的历史使命。
中流砥柱:
东北抗联将士血洒白山黑水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武装群众”的口号,指示各级地方党组织“使这些武装的团体变为游击队与工人自卫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满洲省委及各地方党组织在深入推动义勇军抗日活动的同时,迅即作出建立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决定。中共满洲省委历任军委负责人杨林、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张寿篯等人亲赴各地,指导地方党组织开展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工作。冯仲云、童长荣、李延禄、崔石泉、金策、李红光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山区,联络工农民众和知识分子,积极筹划创建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截至1933年,共产党人在磐石、海龙、汪清、延吉、珲春、和龙、安图、密山、绥宁、宁安、饶河、珠河、巴彦、海伦、汤原等地创建起十几支反日游击队。这些以工农民众为骨干的抗日武装虽然人数少、武器简陋、缺乏战斗经验,但对党忠诚,战斗意志顽强。当1933年初义勇军主力失败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冲上了抗日第一线,独自擎起东北抗日大旗,成为东北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1935年前后,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遵照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简称《一·一七宣言》)和《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的指示精神,各反日游击队相继更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或抗日同盟军。1936年,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给东北各级党组织发出《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指示东北各抗日武装将人民革命军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于是,从1936年初开始,中共领导的各人民革命军、同盟军、联合军等陆续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七七事变前后,计编成11个军,最盛时达到3万余人,活动范围扩展到70余个县,成为东北沦陷时期点燃民众收复国土、驱逐强盗的火炬。
日伪当局为了剿灭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除了不断出动重兵反复进行“篦梳山林式”的围剿外,还采取了所谓的“治本”之策。诸如实施“保甲连坐法”,凡参与反满抗日活动者全家及全村屯连坐;禁止铁路公路沿线50米内种植高棵作物;强制收缴民间武器等。更有甚者,日伪当局将抗日武装活跃的区域划分“匪区”和“半匪区”,强制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众迁至“集团部落”,由日伪军警昼夜看守,任何人不准随意外出,企图彻底割裂抗联与民众的联系,把抗日武装困死、饿死、冻死在深山老林。在严峻残酷的斗争形势和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抗联队伍从最盛时的3万余人锐减到1000余人,大批优秀抗联将士把一腔热血洒在白山黑水。抗联军长(政委)级别的高级指挥员就有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王德泰、陈翰章、许亨植、柴世荣、汪雅臣、童长荣、李延平、陈荣久、夏云杰、曹亚范、曹国安、王光宇、何忠国、宋铁岩、李学忠、胡仁、侯启刚等30余人先后为国捐躯,另有80余名师级干部战死沙场,还有巾帼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八女投江以及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烈,无数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璀璨一页,载入伟大抗战精神的史册之中。
涓流入海:
抗联精神汇入伟大抗战精神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们在敌强我弱、失去后援、生活和战斗环境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世代不朽的抗联精神,成为激励东北地区民众奋发进取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和先锋作用下,同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等东北抗联英雄人物一样,全面抗战中涌现出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以及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典型代表,义无反顾冲锋在抗战第一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铸就伟大抗战精神,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可见,东北抗战初期孕育的东北抗联精神,既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一股涓流,又在全面抗战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丰富和充实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也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如今,抗战胜利已过去80年,抗联精神以及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动力和精神财富,也激励后人永远继承抗联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