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

2025-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旗帜,强调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汇聚民主力量,以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全面抗战的防御阶段,“亡国论”“速胜论”等言论甚嚣尘上,中国抗战将向何处去困扰着海内外人士。为回答这一问题,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讲演。他强调,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困难时期。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发表《告抗日根据地全体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书》,号召坚持游击战争,不仅要军队英勇作战,而且要帮助老百姓,组织民兵,打击敌人;要始终与老百姓在一起,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与自由,遵守纪律,不脱离群众,不浪费民力;要向老百姓做宣传工作,要救护敌占区的人民;要牢记“假如老百姓拥护我们,日寇就无法打垮我们,假如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会失败”。正是有了对战争的清醒认识,才团结了抗日军民,才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通过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5月2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集的延安干部大会上指出,共产国际的解散不是为了削弱各国共产党,而是为了加强各国共产党,使各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更加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审查一个政党的民族化,应该看这个政党是否与这个民族的广大人民打成一片,得到他们的本心的拥护;是否适合民族和人民的需要,能使其达到自由幸福的目的;是否确实一贯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奋斗;是否相信和能否发动本民族的人民的创造力量,自力更生,而不依赖或等待外援。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毛泽东再次强调,“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汇聚民主力量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提出“三三制”原则,以保证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士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为进一步巩固边区,进行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祉,1941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为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抗日民主政权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为解决根据地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身作则,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既解决了抗日军民物资匮乏问题,也以生产劳动的形式展示了延安的民主作风。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这里便成为进步知识青年的聚集地。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毛泽东的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也加快了宣传工作大众化、民族化的进程,在文化战线上造就了一支反侵略战争的磅礴力量。延安因此也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及至1944年初,先后有英、美、苏、加、德、印、朝等10余个国家,百余位国际人士到边区参观、考察或工作,促进和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19个抗日根据地。正是有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踊跃抗战,才带动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铸就了反侵略战争的铜墙铁壁。延安是抗日建国的根据地,也是“制造新中国的试验场”。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对比重庆和延安后,不禁发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由衷赞叹。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抗战中的人民战争就是在承认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敌之劣点与我之优点,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生存、胜利和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胜利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钳制了大量敌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延缓了敌人进攻西北的行动,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人民战争改变了常规战争的形态,战争对社会的影响也跨越了战场的边界。战场的边界是开放的,城市与乡村中,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都是战场,由此形成了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破袭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形式,灵活机动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取得辉煌战绩。1940年8月至12月初的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人民战争强调军民融合、协同作战。兵也是民、民也是兵,全民皆兵是人民战争追求的动员目标。伴随国民党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夺回了大片领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在进攻,在发展,在巩固;一个在退却,在萎缩,在充满着危机。”美军观察组成员约翰·谢伟思在参观延安后感慨:“共产党将在中国存在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命运,而是他们的命运。”正是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有了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武雪彬

  网络编辑:胡子轩

【编辑:武雪彬(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