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以无数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胜利,不仅重塑了世界格局,也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基石。然而,尽管研究这场全球性战争的学术领域已跨越几代人和众多地域国别,学者们也对战争真相和战后世界格局提出了诸多重要论述,但仍存在“西方中心论”等问题,亟待探讨和反思。近日,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国际关系史专家、国际历史学会原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和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安德烈·伊谢洛夫(Andrey Iserov)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却因被西方主流叙事边缘化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逐渐意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价值,力图展现更加完整、客观、全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为战后国际秩序提供坚实的事实基础。两位专家还对中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主题图书深表期待,相信它们将帮助更多人了解二战叙事的东方视角和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从而推动各国学术界二战史研究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贡献被西方淡化
通过大众传媒、教科书和影视作品等西方主流叙事渠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往往被浓缩为“诺曼底登陆战役+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两幕剧,进而凸显西方国家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而中国军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持续14年的浴血抗战却在叙事中被淡化。对此,伊谢洛夫表示,西方社会普遍低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根源之一在于战后各国对这一全球性战争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在欧美语境中通常被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民众普遍认定纳粹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是战争“起点”,从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弗兰克表示,西方民众很早就认识到苏联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1944年9月由法国民调机构伊福普(Ifop)完成的巴黎民调数据:61%的受访市民认为苏联对击败纳粹德国贡献最大,美国和英国作为解放法国领土的国家,分别仅获得29.3%和11.5%的支持率。
伊谢洛夫认为,中国在全球二战史研究中被边缘化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语言壁垒。大多数西方学者无法直接阅读中文或日文,更不用说仔细查阅以这两种语言写成的文献和一手档案了,这直接导致了二战研究焦点的偏移。在单边主义盛行的环境下,历史被高度工具化,使得今天美国的主流叙事强化了“美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首要功臣”的印象。关于战争的主流论述仍惯以美国视角为核心,聚焦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战役等。由此,东方主战场的惨烈与贡献在西方集体记忆中逐渐失声。
“史料确凿表明,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拖住了日本数百万军力,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兵力吃紧,中国的伤亡人数仅次于苏联。”弗兰克强调,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维护人类道义与全球和平付出了不可磨灭的代价,这份功绩理应获得西方的正视、尊重与铭记。
新著作纠正西方史学界叙事偏差
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将二战的起始时间定为1939年9月1日,并以1945年德国和日本的投降作为战争的结束节点,却忽视了日本早在1931年就已对中国东北发动侵略的事实。对此,弗兰克表示,历史学者需要构建一个更完整、更全面、更客观的二战叙事,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认识战争的真相。“2015年,我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历史教授阿利亚·阿格兰(Alya Aglan)共同编辑了一部新书《1937—1947:战争—世界》(1937 - 1947 : la guerre - monde),分上下两卷,一共2485页,由50多位来自法、英、德、意大利等国历史学家共同撰写。该书第一章讨论了法西斯主义点燃战火的前奏,包括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等,第二章探讨了1937年七七事变,并向前追溯了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该书中文版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不久将与中国读者见面。”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开始深刻反思过去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遗漏或边缘化现象。弗兰克表示,过去十几年间,尤其是自2014年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的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出版以来,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逐渐为西方所了解,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伊谢洛夫认为,历史学家的核心使命在于构建一种更具合理性的解释框架,力求使其更贴近那些经验证据支撑的知识体系。因此,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是一个永恒的学术探讨过程。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聚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与中国当下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能够直接阅读中文、无需借助翻译即可利用原始史料的学者正在陆续推出更加严谨的新作,这将逐渐改变二战史学的既有格局。正如伊谢洛夫所言:“现在启动这类项目恰逢其时,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历史也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荷兰莱顿大学现代日本史高级讲师伊森·马克(Ethan Mark)在该校官方杂志刊登的文章《拓宽视野审视二战》(A broader perspective on the war)中也表示,在荷兰,5月5日是庆祝二战胜利的日子,也被称为解放日。然而,解放日的纪念活动不仅要延续传承,更应超越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视角。欧洲需要将亚洲人民与非洲人民的战争经历纳入集体记忆。欧洲曾主导世界格局,也长期主导二战叙事;如今,这一格局已发生结构性转变,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而是世界的一部分。学术界亟须以非西方视角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承认欧洲与其他国家彼此塑造、共同书写历史的事实。
对伊谢洛夫而言,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不仅是对真相的捍卫,更是避免“集体失忆”、防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最后闸门。“如今,人们身处各种相互冲突的叙事之中,专业历史学家应当批判这种现象,并提出有理有据的讨论,以拆解那些错误观点。”伊谢洛夫对历史学家在此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深表期待。
从二战史看世界的多极化与全球化走向
为了防止二战历史被淡化、否认或扭曲,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正在建立一个可查漏补缺、可对话交流、可纠错的学术共同体。“过去20多年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二战史研究学者通过学术会议、档案共享、著作引进出版等方式加强了学术合作,致力于还原这场全球性战争的本质。这一努力对于下一代人更好地认识历史、吸取教训至关重要。” 弗兰克说。不过他也表示,积极的学术行动和民间交流能否对当前的世界秩序或全球化进程产生多大的影响仍不确定,因为学者在这些领域几乎没有掌控权。
“可以肯定的是,战后的国际秩序建立在二战胜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过去的真相认知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人类共同构建和平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弗兰克补充道。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争罪行反省等方面的态度极为模糊,长期淡化甚至回避相关责任。直到199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50周年之际,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了“村山谈话”,这是日本首相首次正式就日本在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害和痛苦明确道歉。然而,时至今日,许多日本民族主义者持续质疑并否定这些道歉的正当性。与日本的模糊立场形成对比的是德国。战后联邦德国在纽伦堡审判中系统清算纳粹罪行,并通过立法赔偿、教育反省等机制向受害国和群体表达悔意。
完整、客观、全面的历史研究所呈现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和经验,不仅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事实基础,还将照亮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道路。对此,伊谢洛夫感触很深,他表示,历史学者今天的使命任务是确保多极世界更加平等、民主且更有秩序。西方国家的决策者和民众越了解东方主战场对盟军胜利的实际意义,以及二战胜利在俄罗斯和中国历史记忆中的巨大分量,他们越能认识到中国对稳定和发展的重视,做出的国际政治决策就可能越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