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通讯员 樊利仁
“亲爱的夏奶奶,请您务必保重身体……我们唯有以更加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态度和正直的品格来回报您的无私奉献与深切期望……”8月23日,来自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6名青年,以“受助学子”署名,写下了一封感谢信。
这封信跨越1000多公里来到北京,被送到了“夏奶奶”手中。她的手指轻轻捏着信纸边缘,嘴角上扬。远道而来的感激与问候,在“夏奶奶”102岁生日前夕,叩响了回忆的窗棂。
银色的发丝,凝结了一个世纪的霜雪与星光;沟壑纵横的手,一次次在汇款单上签下名字……多年来,“夏奶奶”让无数个濒临凋零的梦想,重新抽枝发芽。
“要让穷孩子吃饱饭、有学上”
故事要从1937年寒冬说起。那年,她14岁,还不是“夏奶奶”。她叫夏森,生活在四川的一个优渥家庭——父亲曾任三个县的县长,叔叔留学法国。
多年后,夏森却说:“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现在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
生活优渥的她为何会这样说?
夏森的父亲曾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并资助我党地下工作,夏森的叔叔回国后也在四川从事我党地下工作。
在这一环境下成长的夏森,深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思想的熏陶。目睹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她立志改变劳苦大众被剥削压迫的命运。
“要让穷孩子吃饱饭、有学上!”夏森心中燃起一团火。
党的抗日救亡号角吹响后,14岁的夏森毅然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那是怎样的一段路啊,要千里跋涉,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饥饿与危险如影随形。”她回忆。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革命圣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夏森正是其中一员。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她坚信,希望可以让人挺直脊梁。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15岁的夏森庄严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正式加入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
2006年5月,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来了几位客人,其中就有从北京来的夏森及其丈夫汝信。
丹凤,一个处于秦岭腹地的小山城。夏森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1982年11月,夏森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离休。
离休后的夏森踏上新征程——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她说,“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当时学校的教室低矮昏暗,冬天的保暖措施也不好,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丹凤县第一小学(原西街小学)校长马平富回忆。
目睹艰苦的办学条件,夏森先用2万元买了80套桌椅,又买了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两年后,她又拿出2万元,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
如今,丹凤县第一小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良好,师资力量雄厚,人文气息浓郁。
马平富指着校园内一棵高不见顶的雪松说:“当时,夏森老人与我们在这棵雪松前合了影。如今雪松已经参天,合影的7名小学生也成了国家栋梁。”
走进丹凤县龙驹寨镇赵沟小学,一眼就能看见教学楼外墙上那行醒目的大字:今天努力学习,明日大有希望。这12个字由汝信所题。
2008年,夏森夫妇捐款20万元,为赵沟小学建起了南北走向的2层8间教学楼。
“以前的教学楼是土木结构的,不仅不安全,光线还差,而且冬天冷、夏天晒。孩子们在操场上跑一会儿,就灰头灰脸的,现在可以脚不沾泥。”赵沟小学校长李保英说。
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捐资为赵沟小学硬化了操场,修建了文化墙,并为这里取名雨燕广场。
“以后那些孩子,我还想帮助他们”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98岁的夏森坐着轮椅上台领奖。马平富看着直播屏幕,湿了眼眶。
“我把旧照片翻出来对比发现,她领奖时穿的外套就是当年来丹凤穿的那件,已经15年了啊。”马平富说,“她的捐款都是省吃俭用拿出来的,实在太不容易了。”
2013年,夏森与汝信拿出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为中国社科院的2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和高三学生完成学业。
据统计,夏森已累计捐出203.2万元,用于改善两个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次给夏森写信的受助学子之一李鸿斌,来自丹凤县蔡川镇庵底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
“因爷爷奶奶接连重病,家里负债累累,仅靠父亲一人支撑。”李鸿斌说,“2022年8月,我获得了‘夏森助学金’的资助,截至目前共获得资助金2万元。这份恩情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应该回馈社会,我会铭记终生。”
多年来,有400余名丹凤县的学生获得夏森的资助。仅2023年、2024年两年,“夏森助学金”就捐赠28万元,为丹凤县32名大学生、60名高三学生提供资助。
丹凤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建朝介绍,受资助的大学生中有不少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残疾学生、贫困学生。
夏森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燎原之力。
截至2024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累计投入约600万元,将曾经的村办小学丹凤县社科希望小学,打造成拥有环形跑道、计算机教室、舞蹈室和图书馆的现代化学校,助力山区孩子梦想启航。
夏森用一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面对荣誉,她谦逊如初:“没什么,这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夏森说,“我想,以后那些孩子,我还想帮助他们。”
夏森的世界正如她的名字,一分为二:对自己,如“森”般朴素静默;对孩子们,如“夏”般炽热奔涌。
如今,受助学子圆了求学梦。每一个孩子挺直的脊梁,都是对那个14岁少女奔赴延安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