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为人文经济学提供坚实实践基础

2025-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的成就,开创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内在统一的新范式,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高质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科技成果密集涌现,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超级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深度求索引领AI浪潮。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加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区域协作持续推进,深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区域战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协同。

  绿色发展转型提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绿色能源加速布局,清洁电力对终端用能和产业转型的支撑更强。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并实施23个自贸协定,RCEP、共建“一带一路”常态化运作,区域内贸易与投资联系更紧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瘦身”,制造业准入限制全面取消,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共享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质量发展为人文经济学

  提供实践基础

  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世俗化等系列动态变化的总和,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当代新古典经济学,均受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影响,形成了西方式经济与文化的特定关系。

  当代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侧重于追求一国物质财富增长,从而形成了按照资本逐利的逻辑制定发展战略,过于强调优先支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从属于资本的消极地位,人的福祉被设定为社会政策问题。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质言之,高质量发展思想体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明确了经济发展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校准了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

  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经济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更重视将减贫、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纳入经济发展理论并作为重要目标,引导政府形成科学的发展绩效观。

  高质量发展强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牵引供给质量升级的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回答了长期发展的动力问题,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论。高质量发展既发挥了资本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力功能,又防止了资本无序扩张,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高质量发展强调人是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是生产主体和创新主体。要通过教育、卫生、就业培训、生产性基础设施等提高人才资本,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拓展将“居民”视为生产要素提供者和产品消费者的经济发展理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和平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