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重方式

2025-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人文经济学以人文经济作为核心范畴,旨在探讨人文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人文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而人文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又包含三重方式:以人文生产方式释放经济社会价值、以人文调节方式规范经济行为秩序、以人文引领方式重塑经济发展目标。

  以人文生产方式

  释放经济社会价值

  以人文生产方式释放经济社会价值,并非简单的人文与经济叠加,而是通过人文生产方式变革实现人文软实力向发展硬实力的跨越。人文生产方式也叫精神生产方式,是与物质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统一。如果不以人文生产方式为基础将人文精神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就谈不上人文与物质生产方式、人文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持续互动交融。

  社会主义人文生产方式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是精神财富高效生产与公平占有的统一。不论是解放和发展人文生产力,还是消除精神贫困和人文资源占有上的两极分化,都需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

  社会主义人文生产方式是内容生产与形式生产的统一,是人文内容生产、交流、传播与人文产品生产、交换、消费的环环相扣。人们在人文内容传播中进行人文产品消费,在人文产品消费中进行人文内容传播。人文内容传播与人文产品消费一体两面、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在科学设置市场发行量、票房收入等指标的同时,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以人文调节方式规范经济行为秩序

  人文调节方式是指人们将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以及社会心理,作为激励或抑制人们重复性经济行为的一种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在现代社会,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伦理精神、行为习惯等人文因素对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与外在性调节手段相比,人文调节是一种内在调节。人文精神能够为人们提供分析、判断和选择某种经济行为的依据和尺度。人文关怀、人文价值对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社会民生产业资源配置发挥“软约束”调节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文化产业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产业是人文产业,生态产业是人文产业,而且人们要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是人文产业体系。

  与短期性调节手段相比,人文精神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传统情感、现实愿望及未来诉求,因而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是全面的、长远的。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试图构建一种对经济行为起先导性调节作用的文化意识形态,对现行经济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解释和论证,通过提升社会凝聚力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增强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进行投资、创业决策时,也往往会考虑目标地区的创新性文化氛围、社会包容性、人才素质等社会人文环境。

  以人文引领方式重塑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以人文引领方式重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人文之道引领技术和制度更好造福人民。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对经济的引领、浸润和赋能原则,通过“人文—经济”交融互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价值遵循和目标引领,因而超越了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追求货币财富和GDP增长为单一目标的西方经济学。

  从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关系看,人文经济学不仅关注物质财富增长,而且注重精神世界丰富和精神需求满足,并以精神共同富裕助力实现物质共同富裕。这既是以消除精神贫困助力消除物质贫困的逻辑延续,又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本质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本逻辑延伸的局限。

  人文经济学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破解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经济增速难以平衡的悖论。从资本增殖逻辑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逻辑关系看,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为资本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资本增殖的目标,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各类资本企业的根本追求。

  以人文之道引领技术和制度更好造福人民。技术和制度以人文价值为指引,人文价值又通过技术和制度来表达和承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人文社会目标,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以人文精神赋能建立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在完善所有制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中不断开发高技能岗位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进而使科技和制度发展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