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与重构

2025-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与重构已成为开辟教育新境界、塑造国家数字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生作为数字化浪潮的弄潮儿,正逐步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能否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未来趋势的重要标尺。从本质上看,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成长,是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从传统向数字的全面跃迁,是人与数字技术和谐共生的体现,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数字环境下全面提升的体现。面对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信息量的急剧膨胀,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应转向培养并重构大学生的数字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数字化:大学生成长的新引擎
  数字化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大学生群体作为数字文明进程中的主体性存在,既承担着技术探索者的角色,亦发挥着价值创造者的功能。数字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在数字实践中的深度参与。他们通过DeepSeek等智能学习平台的助力,利用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获得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这些平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更成为他们构建数字核心素养的桥梁。
  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看,数字教育的精髓在于激发大学生数字素养的自我觉醒,通过技术赋能,促进其数字化生存能力的自主发展。数字素养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内在追求。它不仅构建了教育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基石,更指引了教育发展战略的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教育机构提供了生成个性化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的新途径,使教育更加贴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定制项目建议书或研究报告,还能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从而在数字世界中游刃有余。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未来的国际竞争将聚焦于数字人才的深度积累,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数字创新能力的战略博弈。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以增强其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其价值转化效率直接关联于基础数字技能的结构化水平。当前政策导向明确指出,应通过提升数字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打造数字创新领军人物、构建全球数字人才合作网络等措施,系统推进数字教育体系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多个方面,如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升级、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评价体系的范式变革、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治理体系的智能优化等,均需大学生在数字教育实践中的积极参与方能实现。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重构,不仅构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更应被确立为教育转型的核心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教育范式不断演进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教学手段的智能化革新与教育理念的范式性重构。而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则体现了学习者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推动数字文明进步的主体性过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结构性提升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前者既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也是其最终归宿。
  教育现代化的终极追求在于系统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从目标维度来看,教育现代化战略需实现双重适配:一方面,通过构建智能化教育环境满足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实际需求,使其掌握数字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供给侧范式转型回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诉求。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者的需求不仅包括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天候获取,还涵盖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精心设计,更指向自我实现维度下的创新创造潜能激发。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系统性培育,本质上与数字化语境下的全面发展形成同构关系。大学生的能力体系呈现出清晰的层次结构与功能分工:数字技术能力是实践操作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发展的引擎,数字伦理认知是价值导向的灯塔,跨文化数字交流能力是拓展国际视野的窗口,自我调节能力则是元认知调控的核心。这些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生态系统,既反映了数字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对人本价值的深切关注。当前,教育政策框架的战略部署已对此作出全面回应,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教育新生态,以创新驱动为导向重塑教育价值链,以质量提升为主线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
  培育与重构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路径
  从系统发生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难以脱离教育现代化提供的制度性框架与技术性支持而独立实现。
  强化跨学科整合能力是关键一环。在数字时代,知识边界日益消融,跨学科融合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大学生跨越传统学科界限,通过参与跨学科项目、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DeepSeek技术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智能检索与关联,助力大学生高效完成跨学科研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在数字世界中更加灵活地应对挑战,更是推动社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注重实践导向与情境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应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机会,使其在真实或模拟的数字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字化技能的实际操作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情境学习强调在特定情境下理解知识的意义与应用,通过模拟数字场景、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深化对数字素养的理解与掌握。
  加强数字伦理与责任教育迫在眉睫。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算法偏见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大学生的数字伦理认知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应将数字伦理纳入必修课程,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字行为的社会影响,培养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数字公民。此外,还应重视跨文化数字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在线协作平台等,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实践的理解与尊重。在数字伦理教育中,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数字伦理的核心价值。
  推动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化是时代的要求。数字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机构应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在线课程、微学位、认证证书等多种学习路径,鼓励大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利用数字资源,自我驱动地进行知识探索与技能升级,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与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资源及管理机制等多个层面。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持续探索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搭建起从知识学习到能力转化、从技能提升到伦理塑造的全方位成长平台,最终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创新思维、良好伦理素养和全球视野的数字时代复合型人才。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