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2025-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实习生  刘开泰
  值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举办十周年之际,8月23日,学习贯彻“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要论断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就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与历史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回顾并展望中国历史学科发展进程,探索面向未来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等展开深入研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守历史研究的政治性与科学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这是百年来这一盛会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历史研究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当前中国正经历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系统研究历史、把握人类发展规律,对汲取人类智慧、走向未来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新时代,应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三大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宗旨、定位和使命任务。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贺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历史观,怎样树立大历史观。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史学研究者要以观察历史中国作为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角度,发挥史学研究的当代功能,以开阔包容的国际视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国学术界的重大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表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弘扬经世致用的精神,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打造反映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价值的史学学派。
  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卜宪群将新时代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时代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唯物史观理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运用明显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其次是学科特色与问题意识更加突出,中国古代史展现出与时代同步伐的问题意识,重视新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意识强劲,学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最后是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古代史研究“三大体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用“守正创新”来形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态势。在“守正”领域,聚落考古取得了显著进步,为践行古史重建这一考古学核心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创新”方面,以科技考古为代表的考古创新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积极推动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等相关问题的阐释提供了独特优势。 
  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走向系统化以来,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与会学者也提出,世界史研究领域存在深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以及资源分配不均、原创成果匮乏、过度依赖西方理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史著作等问题。面向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认为,应探索在民族国家视野下推进世界史研究,促进中国历史文献的国际传播,努力提升世界史学科的通史书写能力。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理论创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中国历史学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史学工作者应自觉担负起构建历史学“三大体系”的时代使命,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出应有的时代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表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学者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学说作为研究历史必须遵循的基本观点。他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核心要求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新形势下要继续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不断提升中国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史学智慧。 
  推进新时代历史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史学人才培养是关键。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提出,要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把做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上升至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的战略高度,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去十余年,历史学有力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历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础,社会科学理论为历史研究提供思辨架构,未来要继续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历史学科真正成为历史科学。
  座谈会由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山东省历史学会和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承办。
【编辑:陈静(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