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文化厚度和实践效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构筑起凝聚人心、培育新人的精神高地。
坚持立德树人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与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提升至文化传承创新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锚定了政治导向、文化坐标与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这不仅彰显了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实践逻辑,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规律。
明确思政教育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构建集政治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育人体系。政治维度上,要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础,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文化逻辑的理解,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文化维度上,要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阐释,推动思政教育由“文化自知”向“文化自信”跃升,使学生在把握中华文化历史脉络、精神特质与当代价值中厚植家国情怀。实践维度上,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将“五育并举”与“大思政课”建设紧密结合,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责任意识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推动思政教育从“宣传灌输”“政治教化”向“价值引领”“文化主动”转型。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转化为育人效能。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七个着力”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使思政教育目标在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话语表达中彰显时代价值。同时,依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机制,构建“知、情、意、行”相贯通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在理论认知、文化情感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导向不仅强化了思政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还凸显了文化育人在筑牢民族精神根基中的独特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两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唤起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教育与文化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思政教育能够紧密围绕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反映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现实成就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提升学生的理论认同感和政治觉悟。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广博的哲学思辨、深邃的人文精神内涵、系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以及鲜明的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教化。将中华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道德体验,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中华文明史,赓续中华文脉,在“两个结合”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文化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思政教育在文明传承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在文明互鉴中彰显中国智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锚定了根本价值坐标。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还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基因,又凝练了革命文化“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需要思政教育既要强化理论阐释的深度,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又要注重实践转化的成效,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的战略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认知认同向行为习惯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这一育人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
新征程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目标,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通过强化历史自觉、文化自信与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守正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要论述研究”(21CXSXJ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