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不能忽视政府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和发达国家有差距,可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引进、消化、吸收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这类处于追赶阶段的产业不需自己在基础科研先取得突破,再由企业来开发产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产品不能给专利,但是,政府也需要给先行企业家必要的激励,以鼓励他们进入新的产业。同时,也需要根据所要发展的产业,帮助企业家克服市场解决不了的基础设施、人才教育等瓶颈。近年来,我国在一些产业赶上了发达国家,这些产业需要自己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发达国家一样需要在相关的基础科研上给予支持。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这些产业上我们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例如新能源汽车,开始时,这是一个新的有风险的技术路线,为了鼓励企业进入,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激励;技术成熟到一定阶段,给予消费补贴让消费者愿意购买,以扩大市场需求的规模;此外,电动汽车还需要充电,所以要建充电桩,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属于产业政策该做的事。如果到各个地方去走走,会发现各地都有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作用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官网)
冯仕政:打造新时代城市有机生命体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主管智库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冯仕政最近在媒体发文表示,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往往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城市单纯理解为“结构体”,即片面地从形式上去理解城市,在城市建设上盲目求大、求新、求异,倾向于展现气派、铺陈“排面”、营造“景观”,往往脱离实际需要、割断历史文脉、抛弃文化风貌、忽视地方特色、破坏城市肌理,兴建一些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缺乏持久生命力的东西。二是把城市单纯理解为“功能体”,即完全站在人类需求的角度,只要求城市提供各种功能,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政绩而“摊大饼”“造大城”,忽略了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所固有的机能循环、成长周期和边界条件,缺乏敬畏,没有善待和全周期管理城市,往往把城市建成没有生气的水泥丛林。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既是对上述两种错误认识的准确诊断,也提出了治疗的对症良方。因此,应科学判别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遵循客观规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丰富、优化、调整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使结构与结构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能够相互配合、正向反馈,形成强劲的内生动力和良性循环,使城市能够像有机生命体一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官网)
陈文玲:全世界要形成反对贸易战的统一战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站在与美国进行战略博弈的前沿,不仅是捍卫自身的利益,也是捍卫所有与美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的共同利益,捍卫以WTO规则为核心的贸易体系。
“然而,一些国家自以为聪明‘背刺’中国,实际上既是短视也是对自身利益的破坏。恰恰是这些国家的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的核心零部件和产业链、供应链,一旦把中国作为筹码,就等于把自己国家送入了虎口。”
陈文玲表示,中美通过反复交手,美方对中国强大的实力正在重新评估。正因为有了新的评估,才使美国主动提出和中国进行贸易磋商和谈判,达成目前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必须看到美国一方面与中国谈判,另一方面施压其他国家,对中国商品出口到第三国的国家用加征高额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威逼第三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全世界其他国家要形成一个反对贸易战、科技战、关税战的统一战线。”“只有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共同维护稳定的贸易关系,共同抵御霸权、霸凌、霸道,才有可能取得共同的利益。”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官网)